(旁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末春初,南阳卧龙岗的天,像被乱世的命运攥在掌心——前一刻还是风和日丽,下一刻就落雪漫天;前一刻还是求贤无门的焦灼,下一刻就迎来卧龙展卷的豁然。刘备的马蹄第三次叩响山道时,雪落满了衣襟;诸葛亮的羽扇第一次指向天下时,夕阳已染红了窗棂。孔明灯从夜空划过的刹那,既是贤才归位的序章,也是“鞠躬尽瘁”的伏笔——三国的格局,正被这场“雪落隆中”的相遇,彻底改写。
一、三顾启程:风和日丽赴茅庐 关张心焦显赤诚
新野城外,晨光正好,冬末的风带着一丝暖意,吹得路边的枯草微微晃动。刘备牵着的卢马,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张飞扛着丈八蛇矛,三人再次往隆中而去——这是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距第二次已过半月,曹操整顿北方、筹备南征的消息,像一块石头压在刘备心头,他知道,若再请不到卧龙,新野乃至荆州,迟早会被曹操的铁蹄踏平。
“大哥,这都第三次了,那孔明要是还摆架子,俺老张就把他的茅庐掀了!”张飞的大嗓门震得路边的麻雀飞起,他肩上的蛇矛杆沾着草屑,显然是路上不耐烦时,随手劈过路边的矮丛。
刘备勒住马,回头看他,语气却没半分责备,只有坚定:“三弟,前两次要么先生云游,要么论道不见,可见先生不是凡俗之辈。越是这样,越要显我们的诚心——若能得先生辅佐,别说三顾,就算十顾,也值。”
关羽抚着长髯,青龙偃月刀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他轻声道:“兄长说得是。曹操已平乌桓,下一步必取荆州,我们缺的就是能定天下的谋主。孔明先生若愿出山,便是我们的转机。”
三人说着,已走了半个时辰,路面渐渐从土路变成青石道,远处的卧龙岗轮廓越来越清晰。此时的天依旧晴好,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连张飞都暂时收了急躁,盯着前方的茅庐方向,小声嘟囔:“希望这次能见到吧,别再白跑一趟。”
刘备望着卧龙岗,双手不自觉地攥紧缰绳——他想起司马徽“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话,想起徐庶临走前“若得孔明,如鱼得水”的嘱托,心脏竟有些发颤。这一次,他一定要留住诸葛亮。
二、雪落隆中:晴空骤雪显异象 童子引路见卧龙
刚到卧龙岗山脚,天色突然变了——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聚起了乌云,风也骤然转寒,吹在脸上像小刀子。没等三人反应过来,一片雪花慢悠悠地落在刘备的衣襟上,紧接着,雪花越来越密,越来越大,转眼就成了漫天飞雪。
“怎的突然下雪了?”张飞伸手接住一片雪花,雪花在掌心瞬间融化,“这春初的天,哪来这么大的雪?”
关羽也皱起眉,抬头望着漫天飞雪:“反常天象,怕是有深意。”
正说着,茅庐方向传来脚步声,是上次见过的童子,手里撑着一把油纸伞,踩着积雪快步走来:“刘将军,我家先生说,今日雪落隆中,是贵客临门之兆,让我来迎将军。”
刘备大喜,连忙翻身下马,不顾雪水沾湿衣袍,对着童子躬身:“有劳童子带路。”
往茅庐走的路上,雪越下越大,地上的积雪很快没过脚踝,关羽和张飞默默跟在后面,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上,都积了一层薄薄的雪。童子边走边说:“先生今早起来就说,今日会有‘三顾之客’来,让我备了热茶,还在案上摊了天下舆图呢。”
刘备听着,心中更是敬佩——诸葛亮未出茅庐,竟能预知他今日前来,果然是卧龙之才。
到了茅庐外,童子掀开门帘,一股暖意在雪天里格外明显。刘备迈步进去,只见屋内燃着炭火,案上摆着一张巨大的天下舆图,一个身穿素色长袍、手持羽扇的男子,正坐在案后看书——正是诸葛亮。他约莫二十七岁,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羽扇轻摇间,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气度,却又在眼神深处藏着天下忧思。
三、隆中定计:玄德伏地表诚心 卧龙展卷论天下
刘备没等童子通报,径直走到诸葛亮面前,撩起衣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激动:“汉室末胄、涿郡刘备,拜见卧龙先生!备虽名微德薄,却心怀匡扶汉室、救民水火之志,奈何智术短浅,屡遭颠沛。今曹操挟北方之众,窥伺荆州;孙权据江东之险,虎视眈眈。备欲请先生出山,指点迷津,若能得先生相助,备愿执弟子之礼,永不相负!”
关羽和张飞也跟着躬身行礼,连张飞都收起了往日的急躁,眼神里满是期待。
诸葛亮放下羽扇,连忙起身扶起刘备,声音温和却有力:“将军不必多礼。亮久居隆中,不问世事,却也闻将军‘携民渡江’‘善待百姓’之事,知将军是仁德之主。今日将军三顾茅庐,亮若再推辞,便是矫情了。”
他指着案上的舆图,羽扇轻点:“将军且坐,听亮为将军论天下大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