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南皮的雪混着血,在城楼下积成暗红的冰。曹操的桴鼓还在城墙上回响,敲碎的是袁氏最后的抵抗;甄姬的泪水落在结冰的路面,映出的是乱世红颜的慈悲。曹植的诗稿沾着墨香,写不尽对善良的怜惜;曹操的哭声回荡在袁谭墓前,藏不住对民心的算计。青州的纳入,是袁氏的终章,却是曹操权谋与曹氏兄弟暗斗的新篇——乱世的每一滴血、每一滴泪,都在为“三分天下”的格局,刻下更深的印记。
一、城破余腥:桴鼓催阵定南皮 残垣断壁见疮痍
南皮城破的第三日,积雪还没盖过路面的血痕。曹操穿着玄色锦袍,牵着甄姬的手,走在城内的街道上——甄姬披着一件白色狐裘,是曹操昨日刚赏她的,可她指尖冰凉,目光扫过路边的残垣断壁,满是惊惧。
街道两侧,曹军士兵正在清理战场,死去的袁军士兵被抬走,尸体上的铠甲被剥下,兵器堆在一旁,像一座小山。偶尔能看到袁氏的女眷,被士兵们押着往府衙去,她们有的哭红了眼,有的面无表情,眼神里满是绝望——袁氏男丁大多被斩,她们的命运,要么被没入曹府为奴,要么被赏赐给将领。
“主公,前面就是袁谭的府邸,他的遗孀和幼子,都被押在里面。”亲兵上前禀报,声音压低了几分——他知道甄姬是袁氏旧媳,怕她触景生情。
曹操点头,牵着甄姬往袁府走去。刚到府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哭声——袁谭的妻子刘氏抱着三岁的幼子,跪在地上,身边围着几个袁氏的旁支女眷,个个浑身发抖。看到曹操进来,刘氏的哭声戛然而止,抱着孩子的手更紧了,像是怕下一秒孩子就会被夺走。
甄姬的脚步顿住了,她看着刘氏怀里的孩子,想起了袁熙——若袁熙还在,他们或许也会有这样的孩子,如今却只剩她一人,连夫家的遗孤都要面临未知的命运。她的手指悄悄攥紧了狐裘的衣角,指甲几乎嵌进肉里。
二、红颜谏言:甄姬垂泪求宽宥 慈悲暗合洛神辉
“袁氏叛乱,其家眷本应连坐。”曹操看着刘氏,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但念在她们是女流之辈,可免死罪,没入曹府为奴。”
刘氏身子一颤,却不敢反驳,只能磕头道:“谢……谢丞相饶命。”
“丞相!”甄姬突然开口,声音带着颤抖,却异常清晰,“她们虽是袁氏家眷,却从未参与叛乱。袁谭已死,幼子无辜,若将她们没入为奴,恐伤青州百姓之心——不如将她们送往乡下,赐少量田宅,让她们自食其力,也显丞相的宽仁。”
这话一出,满室寂静。亲兵们都惊呆了——甄姬不过是曹操的“战利品”,竟敢当众劝谏,还为袁氏家眷求情;曹丕站在曹操身后,脸色微变,想开口阻止,却被曹操用眼神制止。
曹操转头看向甄姬,眼神复杂——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有如此勇气,还懂得“收民心”的道理。他盯着甄姬的眼睛,那双眼眶泛红的杏眼里,没有谄媚,只有纯粹的不忍,像雪地里初开的梅,带着倔强的温柔。
“你可知,为叛臣家眷求情,是死罪?”曹操的声音冷了几分。
甄姬跪下身,泪水终于滑落:“臣妾知道。但臣妾曾是袁氏儿媳,见她们落难,实在于心不忍。丞相若要降罪,臣妾甘愿受罚,只求丞相饶过无辜幼子与妇孺。”
此时,曹植从门外走进来——他刚处理完粮道的收尾事宜,正好听到甄姬的求情。看着跪在地上的甄姬,雪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像裹了一层柔光,他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怜惜:这个女子,身处乱世,却还守着一份慈悲,比那些只会争权夺利的男子,更显珍贵。
三、子建题诗:感怀仁善赋新篇 墨痕暗寄慕思情
曹操沉默片刻,突然笑了:“好!我就依你。将袁谭家眷送往北海郡,赐田百亩、钱千贯,让她们好生度日,不得有人骚扰。”
刘氏连忙磕头谢恩,甄姬也松了口气,起身时却因跪得太久,脚步有些虚浮,曹植下意识地想上前扶她,却又想起她已被许给曹丕,只能硬生生停下脚步,转身走到案前,拿起笔砚。
“父亲,”曹植提笔蘸墨,声音带着几分激动,“甄姬夫人此举,堪比嫘祖教民养蚕、大禹治水救民,当以诗记之。”他挥笔写下:
《感甄赋》(节选)
“嫘祖感民万,扶桑育世千。
乱世多疮痍,红颜抱仁善。
垂泪谏宽宥,慈悲动尘寰。
不恋金与玉,唯念众生安。
雪映倾城色,梅香沁骨寒。
此德昭日月,千古应相传。”
诗写完,曹植将诗稿递给曹操,目光却不经意地扫过甄姬——她正低头看着地面,耳尖微微泛红,显然是听到了诗中的赞誉。曹丕站在一旁,看着曹植的诗稿,又看了看甄姬,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他知道,曹植的才情本就胜他一筹,如今又对甄姬流露好感,日后定是他争夺继承权的大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