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冬,邺城的硝烟还未散尽,南皮的寒风已卷着反叛的刀光。袁谭的狼牙棒刚敲开四郡的城门,曹操的虎豹骑已踏碎平原的防线。乱世的“盟约”本是纸上墨痕,一触即碎;红颜的命运更是风中飘絮,任人摆布。曹操的“赏甄之诺”,挑动的是诸子的野心;甄姬帐后的泪水,诉尽的是乱世的无奈——河北的最后一战,不仅是袁氏的终局,更是曹氏兄弟暗斗的开端。
一、邺危叛起:袁谭分兵夺四郡 石烈挥棒破中山
邺城被曹操围困的第三个月,甘陵郡的城门被一声巨响撞开。袁谭骑着黑马,握着长枪,身后跟着麾下第一猛将石烈(虚构人物,善使两柄狼牙棒,力能扛鼎,是山越降将,后归袁谭),率三万大军冲入城内——甘陵守将是袁尚旧部,本就与袁谭不和,仓促间难以抵挡,不到半个时辰就献城投降。
“将军,甘陵已破!”石烈单膝跪地,狼牙棒拄在地上,震得地面微微颤动,“下一步,我们攻安平郡?”
袁谭看着城内投降的士兵,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曹操围攻邺城,久战不下,正是他扩张势力的好时机。“按谋士郭图的计策,分兵三路:你率一万大军,攻安平、河间;我率一万五千大军,攻勃海;留下五千兵马,守甘陵,防止曹操派兵偷袭。”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另外,派人去中山,告诉袁尚,说我愿出兵助他解邺城之围,让他率军来会——等他来了,就说他‘通曹’,趁机收编他的残部!”
石烈领命,提着狼牙棒,率大军往安平郡而去。安平守将见石烈来攻,亲自率军迎战。“石烈!你不过是山越来的匹夫,也敢攻我安平!”守将握着大刀,冲了过来。
石烈冷笑,双棒齐挥,“狼牙碎岳”使出,棒风呼啸,直劈守将的马头。守将的马受惊跃起,将他掀翻在地,石烈趁机上前,一棒砸下,守将当场气绝。“降者免死!”石烈的声音震得士兵们耳膜发疼,安平守军纷纷放下兵器投降。
不到一个月,袁谭就顺利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四郡,还在中山设伏,击败袁尚,收编其残部,兵力增至五万——他再也不是那个需要依附曹操的袁氏长子,而是手握四郡、兵力强盛的割据势力。
“将军,曹操已攻破邺城,审配战死!”谋士郭图匆匆来报,声音带着急切,“曹操定会率军来攻我们,怎么办?”
袁谭握着长枪,眼神坚定:“怕他什么!我有五万大军,石烈这样的猛将,还有四郡的粮草,就算曹操来攻,我也能守住南皮,甚至……夺回冀州!”
二、邺破伐叛:孟德怒誓斩背约 赏甄之诺挑诸子
邺城的州牧府里,曹操看着袁谭反叛、攻取四郡的情报,气得将案上的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溅了一地。“袁谭这反复无常的小人!我好心助他,他竟趁我攻邺,夺我四郡!若不斩他,难解我心头之恨!”
张辽、许褚等将领纷纷躬身请战:“主公,末将愿率军讨伐袁谭,生擒这背约之徒!”
曹操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目光扫过帐下的曹丕、曹植——曹丕刚从南皮侦查回来,带着一身寒气;曹植则穿着文士服,手里握着一卷兵法,也想争取战功。
“我儿子桓(曹丕字)、子建(曹植字),”曹操开口,声音带着刻意的平静,“袁谭退守南皮,负隅顽抗。今日我立一誓:谁先率军攻破南皮,斩杀袁谭,我就将甄姬许配给谁!”
这话一出,帐内瞬间安静下来。曹丕的眼中闪过一丝狂喜——他对甄姬的心意,曹操早已知晓,只是一直未松口;曹植的眼中也闪过一丝异动,他虽更擅文辞,却也想借战功巩固地位,更何况甄姬的美貌,他也早有耳闻。
“父亲,儿臣愿率军前往!”曹丕率先躬身,声音带着急切,“儿臣已侦查过南皮的防务,知道其弱点在东门,可派虎豹骑从东门突袭!”
曹植也上前一步,躬身道:“父亲,儿臣也愿前往!儿臣虽不擅领兵,却可献上‘火攻’之策,烧毁南皮的粮道,助大军破城!”
曹操看着两个儿子,眼中闪过一丝算计——他不仅要消灭袁谭,还要借这场战事,看看两个儿子的能力,为日后选继承人做铺垫。“好!子桓,你率虎豹骑为主力,许褚为副将,从东门进攻;子建,你率五千步兵,配合子桓,烧毁南皮的粮道;张辽,你率一万大军,从西门进攻,牵制袁谭的兵力。三日后,兵发南皮!”
众人领命离去,帐内只剩下曹操和亲兵。“主公,将甄姬许给公子们,是否……不妥?”亲兵小心翼翼地问——甄姬毕竟曾被曹操宠幸,如今当作“赏赐”,未免太过儿戏。
曹操冷笑一声:“乱世之中,红颜本就是战利品。用一个甄姬,既能激励诸子立功,又能看清他们的野心,何乐而不为?”他走到窗前,望着南皮的方向,眼中满是冷酷——在他眼中,无论是袁谭的反叛,还是甄姬的命运,都只是他统一北方的棋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