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秋,隆中竹林的风带着竹香,拂过刘备染着尘土的衣袍;檀溪的余悸还在心头,求贤的诚意已在脚步里生根。水镜先生的竹舍藏在绿意深处,一杯热茶映着乱世的迷茫;柴桑茅屋的对弈透着玄机,一片落叶载着未说的答案;而江左的窗前,半盏残灯映着红颜的牵挂——乱世的“贤才”与“柔情”,都在这秋日的光影里,悄悄铺展新的脉络。
一、竹林寻路:玄德失途闻炊烟 竹舍隐林露清幽
檀溪脱险后,刘备与赵云牵着马,往隆中方向而行。隆中多竹,连片的竹林遮天蔽日,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马蹄踏在铺满竹箨的小路上,发出“沙沙”的轻响。走了约一个时辰,两人竟在竹林里迷了路——四周都是相似的竹影,连来时的痕迹都被风吹散。
“将军,这竹林太大,我们怕是走错方向了。”赵云勒住马,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虽已摆脱蔡瑁的追兵,却怕有散兵或山贼,不敢懈怠。
刘备翻身下马,望着前方的竹林,忽然闻到一阵淡淡的炊烟味,混着竹香,从东南方向飘来。“子龙,你闻,有炊烟的味道,定有人家。我们往那边走,或许能遇到村民,问清水镜先生的住处。”
两人牵着马,循着炊烟的方向前行。又走了半个时辰,眼前的竹林忽然豁然开朗——一片约半亩的空地,四周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爬着紫色的牵牛花,几朵还沾着晨露;空地中央,一座竹舍依山而建,屋顶覆着茅草,烟囱里正飘着袅袅炊烟,屋前的石桌上,还放着一卷翻开的书和一盏未凉的茶。
“这定是隐士的住处!”刘备心中一喜,连忙松开马缰绳,对赵云道,“子龙,我们下马步行,不可失了礼数。”他整理了一下沾着尘土的衣袍,将褶皱抚平,又擦了擦鞋上的泥,才迈步往竹舍走去——水镜先生是当世名士,他需以最恭敬的姿态拜访。
赵云则牵着两匹马,留在篱笆外,手按在龙胆亮银枪的枪杆上,目光扫过竹舍周围的竹林——枝叶晃动间,似有影踪,他需守住外围,不让任何人惊扰刘备与水镜先生的交谈。
二、竹舍探问:玄德躬身询隐士 小童引径见水镜
刘备走到竹舍门前,见门板是用老竹拼接而成,门上挂着一块木牌,刻着“水镜居”三字,字迹飘逸,透着文雅。他没有贸然敲门,而是对着屋内轻声道:“晚辈涿郡刘备,因遭蔡瑁追杀,幸得的卢马跃檀溪脱险,听闻水镜先生在此隐居,特来拜访,望先生能见一面。”
屋内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一个约十岁的小童,穿着粗布短打,梳着双丫髻,捧着一个竹制茶盘,打开门探出头来。小童的眼睛又大又亮,上下打量了刘备一番,脆生生道:“我家先生说,既是‘跃马檀溪’的刘皇叔,便请进吧。”
刘备大喜,对着小童躬身道:“多谢小童。”
小童转身引路,刘备跟在他身后走进竹舍。屋内陈设简单却雅致:墙壁是竹编的,挂着一幅水墨山水画,画的是隆中竹林;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竹制书案,案上堆着竹简和几卷书,砚台里还留着未干的墨;屋中央放着一张竹桌和四张竹椅,桌上已摆好了两个青瓷茶杯。
“先生在里间煮茶,皇叔稍等。”小童将茶盘放在桌上,转身进了里间。
不多时,一位白发白须的老人走了出来——正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粗布道袍,腰间系着一根棕色布带,手里握着一把竹扇,面容清癯,眼神却透着睿智,仿佛能看透人心。
“晚辈刘备,拜见水镜先生!”刘备见司马徽出来,连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双膝微屈,对着司马徽深深一拜——这一拜,既是对名士的敬重,也是对“求贤”的诚意。
司马徽连忙扶起他,笑着道:“皇叔不必多礼。我在隆中隐居多年,久闻皇叔仁厚爱民,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坐吧,小童刚煮好的菊花茶,解乏。”
两人落座,小童端来刚煮好的菊花茶,茶杯里飘着几朵金黄的菊花,热气袅袅,香气清雅。刘备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驱散了连日奔波的疲惫。
三、席间交谈:水镜点破当前局 玄德求指兴汉路
“皇叔此来,怕是不只为‘拜访’吧?”司马徽放下茶杯,扇了扇竹扇,语气平和却直击要害,“蔡瑁在襄阳设宴行刺,皇叔跃马檀溪脱险,新野虽为立足之地,却也受刘表猜忌、蔡瑁威胁,心中定有迷茫,想寻一条明路。”
刘备心中一惊——水镜先生隐居隆中,竟对襄阳、新野的事了如指掌。他放下茶杯,语气诚恳:“先生所言极是。晚辈虽有匡扶汉室之心,却屡遭挫折:投公孙瓒,瓒败;投陶谦,谦亡;投袁绍,绍败;如今投刘表,却又遭蔡瑁加害。晚辈麾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子戎等猛将,还有元直(徐庶)相助,却仍不知未来该往何处去,还望先生指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