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冬,北方的雪先落在了幽州的梅花林,再飘向徐州的战场。公孙晓月的红衣映着红梅,是乱世里难得的暖;赵云的银枪挑着寒霜,是绝境中破局的光。刘备借将的马蹄踏向徐州,曹操撤军的军令藏着兖州的忧,而陈宫与吕布的密谋,已在兖州的夜色里埋下了火种——救与杀、情与义、攻与守,在这个冬天,交织成徐州解围的序曲。
一、梅岭暖:子龙授枪含柔情 晓月倾心露娇羞
幽州易京城外的梅花林,是公孙瓒府中少有的清净地。腊月的雪刚停,枝头的红梅顶着白雪,红的艳、白的洁,落在灰色的枝干上,像一幅水墨丹青。赵云穿着素银甲,手持龙胆亮银枪,站在林中空地;对面的公孙晓月,一身红衣裹着狐裘,手里握着一杆轻木枪,脸颊冻得微红,眼神却亮得像星。
“郡主,握枪的手要稳,掌心不能用力太死,不然出枪会僵。”赵云上前一步,左手轻轻覆在晓月的手背上——她的手小巧温热,被他的大掌裹住时,明显颤了一下。
晓月的耳尖瞬间红透,目光落在两人交叠的手上,连呼吸都放轻了。她从小在军营长大,见惯了粗犷的士兵,却从未被哪个男子这样靠近过——赵云的掌心带着常年练枪的薄茧,却格外温暖,传到她手背上的温度,竟比狐裘还暖。
“眼要盯着目标,肩要沉,腰要稳。”赵云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几分低沉的磁性,“出刺时要快,像梅花落雪,看似轻,实则疾。”他握着她的手,带动木枪向前一刺,枪尖精准地戳中了十米外的树桩,留下一个浅坑。
晓月跟着他的力道,感受着腰腹发力的巧劲,心跳得越来越快。她偷偷抬头,看着赵云的侧脸——他的睫毛很长,落着一点碎雪,鼻梁高挺,嘴唇抿成一条直线,认真的模样比战场上更让人心动。
“腰部要跟着枪势转,不然力气发不出来。”赵云又纠正她的姿势,右手轻轻扶在她的腰侧——只是轻轻一碰,便立刻收回,却还是让晓月的腰肢僵了一下,脸颊更红了。
“我……我自己试试。”晓月连忙抽回手,握着木枪,按照赵云教的要领,深吸一口气,沉肩、转腰、出枪——动作虽不如赵云流畅,却也戳中了树桩。
“进步很快。”赵云笑了笑,眼中带着几分赞许。这笑容像冰雪初融,让晓月看得有些失神,手里的木枪都差点掉在地上。
就在两人气氛渐暖时,一个亲兵匆匆跑进梅花林:“赵将军!公孙将军请您去府中议事,有客人来了!”
赵云收起银枪,对晓月拱手:“郡主,我先去看看,改日再教您练枪。”
晓月点点头,看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腰侧——那里似乎还残留着他的温度。她捡起落在肩头的一朵梅花,放在鼻尖轻嗅,嘴角忍不住上扬,连寒风都变得温柔了。
二、平原请:玄德求兵赴徐州 伯圭借将予子龙
公孙瓒的府邸正厅里,刘备身着青布长袍,腰间悬着双股剑,正拱手向公孙瓒说明来意。他身后站着关羽和张飞——关羽面如重枣,丹凤眼微眯,手持青龙偃月刀;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握着丈八蛇矛,两人都透着一股凛然的杀气。
“伯圭兄,”刘备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曹操因父丧伐徐州,屠彭城、傅阳,如今兵围郯城,陶恭祖太守已到了绝境。徐州百姓危在旦夕,备身为汉室宗亲,岂能坐视不理?特来求伯圭兄借兵,助我解徐州之围!”
公孙瓒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他面前的案上摆着冀州地图,上面标着袁绍大军的动向——袁绍正率主力在界桥与他对峙,他手里的兵马根本抽不开身。“玄德,非我不借兵,”公孙瓒叹了口气,“袁绍的大军压在界桥,我若分兵给你,后方必被袁绍偷袭。这兵,我实在不能借。”
张飞性子急,忍不住上前一步:“公孙将军!徐州百姓快被曹操杀完了!你怎能见死不救?”
“翼德,不得无礼!”刘备连忙喝止张飞,又对公孙瓒道,“伯圭兄的难处,备懂。只是徐州危在旦夕,若无人救援,恐将血流成河。备不求多,只需一人——”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刚走进厅的赵云,“若能借子龙将军随我前往徐州,备便感激不尽!”
赵云愣了一下,随即上前拱手:“末将愿往!曹操残暴,屠害百姓,末将也想为徐州百姓出一份力!”
公孙瓒看着赵云,又看了看刘备,心中盘算:赵云刚投奔不久,虽武艺高强,却未立大功;借他给刘备,既不得罪刘备,又能让赵云历练,还不影响与袁绍对峙的兵力,是个两全之策。“好!既然子龙愿往,玄德又信得过他,我便将子龙借你。待徐州解围,子龙需即刻回幽州。”
“多谢伯圭兄!”刘备大喜,对着公孙瓒深深一揖。
赵云转身去收拾行装,刚走出府门,就看到公孙晓月站在不远处的梅花树下,手里握着那杆木枪,眼神里满是不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