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长安,像一头被铁链锁住的凶兽——董卓的暴虐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凉州兵的马蹄踏得宫墙发颤,而司徒王允的袖中,正藏着一把能斩断铁链的刀。凤仪亭的月光照见了貂蝉的泪痕,也照见了吕布心中的怒火;未央殿的刀光斩落了董卓的头颅,也斩开了乱世新的缺口。当长安的欢呼传到江东时,吕子戎的剑,再次指向了北方。
一、凤仪夜:奉先偶遇拜月女,英雄初见动芳心
长安城外的凤仪亭,是吕布为数不多能散心的地方。这日黄昏,他又骑着赤兔马来到这里——董卓近来愈发猜忌他,不仅夺了他部分兵权,还因他多看了府中婢女两眼而厉声呵斥。银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握着方天画戟的手,指节微微发白。
亭边的梨树下,忽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吕布抬眼望去,只见一个女子提着食盒,缓步走来。
那女子身着一袭素白襦裙,裙摆绣着淡青色的云纹,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像月光下的流水。她梳着双环髻,发间只插着一支银簪,簪头缀着一颗小小的珍珠,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肌肤胜雪,眉目如画——眉如远山含黛,目若秋水凝星,鼻梁小巧挺直,嘴唇是淡淡的樱粉色,明明生得一副倾城之貌,眼神里却带着几分化不开的忧愁,像梨花沾了露水,惹人怜爱。
她走到梨树下,放下食盒,取出三炷香,点燃后插在石台上,对着月亮的方向跪下,双手合十,轻声祷告。声音细软如丝,却带着一股坚定:“愿苍天庇佑,早日除国贼,还长安太平,解百姓倒悬之苦。”
“姑娘这是在为天下祷告?”吕布的声音突然响起,吓了女子一跳。
她回头,见是一个身着银甲、手持方天画戟的将军,虽容貌俊朗,却透着一股威严,连忙起身行礼:“民女貂蝉,见过将军。”
“貂蝉……”吕布默念着这个名字,只觉得这名字和她的人一样,清雅动人,“你可知我是谁?”
貂蝉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他:“民女认得,将军是温侯吕布,吕奉先。”她的眼神里没有畏惧,只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乱世里,能与董卓抗衡的,唯有眼前这“天下第一武将”。
吕布心中一动,走到她身边,看着石台上的香:“你方才说‘除国贼’,是指董卓?”
貂蝉低下头,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董卓专权,屠戮百姓,长安城内,哪家没有亲人死在他手下?民女虽只是个弱女子,却也盼着能有英雄,早日杀了这国贼。”
夕阳落下,月光升起,洒在貂蝉的脸上,映得她泪痕未干,却更显坚韧。吕布看着她,心中忽然涌起一股保护欲——他见过无数女子,有谄媚的,有畏惧的,却从未见过这样一个,既美得倾城,又心怀天下的女子。赤兔马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心意,轻轻打了个响鼻,蹭了蹭吕布的手臂。
“姑娘放心,”吕布握紧方天画戟,眼神变得坚定,“若有机会,某必除董卓,还长安太平!”
貂蝉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对着吕布深深一揖:“民女多谢将军!若将军真能除国贼,便是天下百姓的恩人!”
那晚,两人在凤仪亭聊了许久。貂蝉说起长安百姓的苦难,说起自己父母被董卓的士兵所杀,只能投靠司徒王允;吕布说起自己的抱负,说起对董卓的不满。月光下,梨花瓣轻轻飘落,落在两人肩头,像为这段相遇,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二、私会隙:董卓投戟激矛盾,奉先护美生反心
自凤仪亭相遇后,吕布便常常借着“探望王允”的名义,去王允府中见貂蝉。王允是个精明人,看出吕布对貂蝉有意,又知晓吕布与董卓的矛盾,便暗中撮合,还对貂蝉说:“若能借温侯之手除董卓,便是你我报答汉室的机会。”貂蝉含泪应下,心中已有了舍身救国的决心。
这日午后,吕布又悄悄来到王允府中的花园,貂蝉正坐在石凳上绣花。他走过去,将一件狐裘披风披在她肩上:“天气凉,别冻着。”
貂蝉抬头,眼中满是感激:“多谢将军。”她手中的绣品,正是一朵梨花,和那日凤仪亭的梨花一模一样。
两人并肩坐着,聊起近日长安的传闻——董卓又杀了几个反对他的大臣,凉州兵在城外劫掠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吕布越说越气,握着貂蝉的手:“婵儿放心,我定会尽快想办法,杀了董卓,带你离开这是非之地。”
貂蝉的手微微一颤,眼中泛起泪光:“将军,我不怕死,只怕连累你……董卓势力太大,你千万要小心。”
就在这时,花园外突然传来一阵暴怒的吼声:“好你个吕布!竟敢私会我的人!”
两人回头,只见董卓穿着蟒袍,怒气冲冲地闯进来。他早就听说吕布常来王允府,今日特意过来查看,竟撞见两人手牵手,亲密无间。
“董太师……”吕布连忙站起身,下意识地将貂蝉护在身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