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那日,陈留城的天刚蒙蒙亮,东方刚泛起鱼肚白,街道两旁就已挤满了百姓。老的拄着枣木拐杖,袖口磨得发亮;小的被母亲抱在怀里,脸蛋冻得通红,手里却攥着刚摘的野梅花;还有些半大的孩童,举着用红纸剪的“讨董必胜”小旗,跟着大人的节奏喊着口号,声音稚嫩却响亮。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摆着木桌,上面放着胡饼、热水壶、粗布袜,甚至还有人提着连夜缝制的布鞋,针脚虽不细密,却塞了厚厚的棉絮——这些都是给即将出征的士兵们准备的心意。
“吕司马!这边来!”人群中,王二的母亲踮着脚挥手,花白的头发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她挤过人群,手里捧着个粗布包,里面装着十多块热气腾腾的胡饼,油星子透过布面印出深色的印记。“这是我连夜烙的,加了芝麻,你带着路上吃,抗饿!”王二是吕子戎麾下的乡勇,前几日练“梅枝挡”时不慎扭伤了脚踝,没能随军出征,老太太便想着替儿子为军队尽点力。
吕子戎翻身下马,踏雪的马蹄在青石板上踏出浅坑。他接过布包,胡饼的热气透过粗布渗出来,暖得他手心发烫,连带着指尖的冻疮都舒服了几分:“王大娘,谢谢您。我已经让医官给王二换了新药,等讨平董卓,我一定带他回来见您,让他给您磕个头。”
“好!好!”老太太抹着眼泪,又从怀里掏出一双布鞋,鞋面上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白梅,“这鞋是我按您上次说的脚码做的,鞋底纳了五层布,行军路远,别磨坏了脚。”
这时,曹操的战马从后面过来,铁蹄踏过积雪,发出“咯吱”的声响。他看见这一幕,勒住马笑道:“子戎,百姓的心意你就收下,这可不是给你一个人的,是给我们整个曹军的。”说罢翻身下马,走到不远处一个牵着孩童的老妇人面前——正是前几日给吕子戎送布鞋的那位,她的儿子去年被西凉兵杀了,如今只剩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老妇人见曹操过来,就要下跪,曹操赶紧扶住她,声音温和:“老夫人快请起,我曹操讨董卓,本就是为了让您和孩子能安稳过日子,怎敢受您的大礼?”
老妇人攥着孩童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曹公,我孙儿今年五岁,他爹就是被董卓的兵杀的……我就盼着您能杀了那贼子,让孩子能好好长大,不用再躲躲藏藏。”
曹操举起腰间的青釭剑,鲛鱼皮剑鞘上的银线“仁德”二字在晨光下格外清晰,剑穗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老夫人放心,我持此剑出征,定不负百姓所托!若不能斩董卓、安天下,我曹操誓不回陈留,甘受天打雷劈!”
“曹公万岁!讨董必胜!”百姓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震得街道两旁的屋檐都落下细碎的霜粒。吕子戎站在一旁,眼眶有些发热——他仿佛看见赵雄在寒梅谷背着流民过河的背影,看见李雪梅为护孩童挡刀时的决绝,看见皇甫嵩在陈仓城楼上给流民分粮的模样,这些人梦寐以求的“护民”场景,如今终于在曹操的带领下,有了落地的希望。
辰时三刻,曹操拔出青釭剑,剑尖指向东方:“全军出发!直指汜水关!”
七千余名士兵排成四列纵队,浩浩荡荡出了陈留城。吕子戎骑着踏雪,走在先锋部队的最前列,身边是徐晃和乐进——曹操任命他们三人统领先锋,负责探查前路、保护粮草。踏雪似乎也懂了此行的意义,步伐沉稳,时不时抬头嘶鸣一声,与队伍中的战马呼应。
行军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难。时值深冬,官道上积着半尺厚的雪,马蹄踩上去“咯吱”作响,积雪溅起,打在士兵的裤腿上,很快就结成了冰。不少士兵的草鞋都磨破了,脚趾冻得发紫,却没人抱怨一声——吕子戎早已让人把自己的棉袜分给了脚伤的士兵,自己则裹着麻布,踩着踏雪的马镫取暖。
可曹军的军纪却丝毫未乱。路过张家庄时,一个士兵见农户的屋顶被积雪压塌了一角,当即喊了几个同伴,冒着寒风帮农户修缮;见着蜷缩在破庙里的流民,乐进便让人分出发放的粗粮饼,还教他们用雪水烧开了喝,防止生病;吕子戎则在休息时,教流民辨认灰灰菜、荠菜等能吃的野菜,画了图给他们,说“若遇着粮荒,这些能救命”。
这日黄昏,队伍在一处破败的驿站宿营。驿站的屋顶塌了一半,露出发黑的椽子,却比露天暖和些。吕子戎刚安排好岗哨,检查完粮草,徐晃就找了过来,手里拿着两块胡饼,还有一小罐咸菜。“子戎兄,这是我刚才从村里买的,你也吃点,垫垫肚子。”他顿了顿,看着不远处几个士兵正帮流民修补破衣,语气带着几分感慨,“我从军这么多年,换过三个主公,还是第一次见军纪这么好的军队。以前在杨奉麾下,士兵们路过村落,不抢粮、不抢女人就算好的了,哪像我们现在,还帮百姓修房子、分粮食。”
吕子戎接过胡饼,咬了一口,粗粮的麦香混着淡淡的芝麻味,格外踏实。他摸出怀里的梅花玉佩,玉上的白梅被体温焐得温润:“公明兄,曹公常说‘军无民心,如无根之木’。我们讨董卓,若是连百姓都护不好,那和董卓的西凉兵又有什么区别?我大哥赵雄教我剑法时,第一句话就是‘剑是护民的盾,不是杀人的刀’。他当年在江夏,为了护十几个流民,单剑挡了二十个匪兵,最后把匪兵赶跑了,自己却没伤他们性命——这话我记了三年,也一直照着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