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二十三年冬,西凉的沙尘尚未落定,许都的血已染红了宫墙。曹丕凭平凉之功跻身权力中枢,司马懿的智谋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孔融的头颅落地,寒了天下士人的心,也点燃了耿纪、吉本的反曹之火。鲁肃的病逝带走了东吴最后的“联刘”声,吕蒙的上位预示着荆州的风雨;而曹植的落寞、蒋欲川的书信、吕莫言庭院里的梅香,成了乱世权谋中仅存的温情碎片。
一、曹丕平凉:借军功夯实根基 拜仲达为授业师
濡须口休战后,曹操返回邺城,却接到西凉传来的急报——韩遂旧部梁兴聚众数万叛乱,袭扰关中,威胁长安。议事堂上,诸将皆以“刚从濡须回师,士兵疲惫”为由推诿,曹丕却出列请命:“父王,儿臣愿率一万精兵,前往平叛!”
曹操瞥了他一眼,又望向司马懿:“仲达,你以为如何?”
司马懿躬身道:“世子殿下智勇双全,若由臣辅佐,定能平定叛乱。且平定西凉,可稳固关中,为日后进取益州铺路,一举两得。”
曹操点头应允。曹丕与司马懿率军西进,行至长安,司马懿献“分化瓦解”之计:“梁兴部众多为胁从,可派人招降其副将,再以精锐突袭其老巢。”曹丕采纳,命人暗中联络梁兴副将,许以高官厚禄,同时亲率精兵夜袭梁兴大营。
夜袭当晚,曹丕手持长剑,身先士卒,斩杀叛军数十人;司马懿则率军截断叛军退路,招降的副将临阵倒戈,叛军顿时大乱。梁兴拼死突围,却被曹丕一剑刺穿肩胛,生擒活捉。
平凉捷报传回邺城,曹操大喜,亲自出城迎接:“吾儿有勇有谋,可堪大用!”曹丕趁机进言:“父王平定北方,威加四海,当进位魏王,以安天下人心——儿臣愿联络群臣,共奏陛下。”
曹操心中大悦,默许了他的提议。不久后,在曹丕、司马懿的运作下,献帝正式册封曹操为魏王。曹丕因平凉之功及拥立之劳,被曹操册封为王世子,总领邺城禁军。
一日,曹丕前往司马懿府邸拜访:“仲达先生,此次平凉全赖先生妙计,儿臣愿拜先生为师,学习权谋兵法。”
司马懿故作推辞:“殿下乃王世子,臣不敢当。”
曹丕却躬身下拜:“先生若不答应,儿臣便长跪不起。”
司马懿见他诚意十足,亦俯身还礼:“臣愿为殿下效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从此,司马懿成了曹丕的授业师,暗中为他谋划,巩固世子之位。
二、曹植失宠:醉酒误闯司马门 欲川寄信慰失意
曹丕被立为世子后,曹植的处境愈发艰难。他本就不喜权谋,每日与文人饮酒作诗,排解忧愁。一日,他与杨修等人在邺城街头饮酒,醉后竟策马冲向司马门——此门乃魏王专用通道,非诏不得擅入。
守门士兵阻拦:“平原侯,司马门乃魏王专用,不可擅闯!”
曹植醉眼朦胧,挥鞭抽打士兵:“吾乃魏王之子,为何不能过?”说罢,策马冲过司马门,一路疾驰至魏王宫前,才被禁军拦下。
曹操得知消息,震怒不已,召来曹植怒斥:“你可知罪?司马门乃皇家威严所在,你醉酒擅闯,置礼法于不顾,他日如何辅佐你兄长?”当即下令,削去曹植“平原侯”的食邑,将其软禁在府邸中,不许外出。
杨修等人也受到牵连,被罢官流放。曹植在府邸中形单影只,每日对着诗稿发呆,想起往日与父亲、兄长的温情,不禁泪下。
此时,驻守淮南的蒋欲川得知曹植失宠,心中感慨——他早年在南阳时,曾与曹植有过一面之缘,敬佩其文采。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往邺城:“昔年南阳初见,闻君赋诗,知君乃性情中人。乱世之中,权谋非君所长,不如寄情诗文,留名青史。愿君保重身体,待他日风波过后,再续前缘。”
曹植收到信后,反复诵读,心中稍安,提笔回信:“欲川将军挂念,植感激不尽。今身陷囹圄,方知平淡是真。若有来生,愿不为王臣,只做闲人。”两人虽相隔千里,却因这封书信,结下了一段跨越阵营的情谊。
三、孔融之死:禁酒令引发争议 大儒殉道寒士心
曹操称魏王后,因粮草紧张,又不满士大夫“饮酒误事”的风气,颁布了“禁酒令”:“凡民间私酿、饮酒者,杖责五十;官员饮酒者,罢官免职。”
诏令下达后,孔融率先反对。他上书曹操:“酒乃天地之精华,圣人亦饮酒赋诗——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圣;孔子不饮百觚,无以传道。若禁酒,便是违背圣人之道!”
曹操回书驳斥:“昔年夏桀、商纣因酒亡国,今粮草短缺,士兵无粮可食,尔等却饮酒作乐,何谈圣人之道?”
孔融却不依不饶,多次在朝堂上非议禁酒令,甚至讽刺曹操:“魏王若因粮草禁酒,何不禁妇人?妇人可生子,子可当兵,为何不禁?”
曹操本就不满孔融多次非议朝政,此次更是忍无可忍。司马懿进言:“孔融乃孔子二十世孙,影响力巨大,若不除之,恐引发士大夫不满,动摇魏王权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