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二十二年春,邺城的魏王仪仗尚未褪尽威严,北方的匈奴王庭已迎来分化的利刃;淮河岸边的屯田阡陌初现雏形,许昌的宫墙内已藏下刺杀的锋芒。曹操称王后的雷霆手段,一边稳固着曹魏的根基,一边点燃着反抗的火种;而益州的刘备与诸葛亮,正借着这份“威胁”,悄悄磨砺着北伐的剑——乱世的棋局,从来都是你落子我布局,在刀光剑影与权谋算计中,走向下一场厮杀。
一、分化匈奴:魏王施计拆强部 汉将监军固北陲
邺城魏王宫的暖阁内,曹操正对着北方地图沉思,司马懿、蒋欲川侍立两侧。“南匈奴自董卓之乱后,盘踞并州,拥兵数万,若与刘备或孙权勾结,必成北方大患。”曹操手指叩击地图上“并州”二字,“仲达,你有何良策?”
司马懿躬身道:“魏王,南匈奴虽强,却内部分裂——单于呼厨泉与左贤王刘豹素有嫌隙,可将其分为五部,每部设都尉,由汉人担任司马监督;再将呼厨泉等贵族迁到邺城,名为‘礼遇’,实则软禁,如此便可瓦解其势力。”
曹操点头,目光转向蒋欲川:“欲川,你在逍遥津之战中勇猛善战,且熟悉北方地形,可率三千精兵,随使者前往并州,若匈奴诸王不服,便以武力震慑。”
蒋欲川领命:“末将遵令!定不辱使命!”他握紧腰间佩刀,“稷宁卷平纲”的刀鞘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这趟北方之行,虽非战场厮杀,却关乎边境安稳,容不得半点差错。
三日后,蒋欲川随使者抵达并州匈奴王庭。呼厨泉单于设宴款待,帐内埋伏着数百刀斧手,显然对“分部”之议心存抵触。酒过三巡,使者宣读曹操的命令:“奉魏王令,南匈奴分为五部,设都尉治理,单于及贵族迁往邺城居住!”
呼厨泉拍案而起:“我乃匈奴单于,岂容汉人指手画脚?”帐外刀斧手应声而入。
蒋欲川早已察觉异动,抽刀出鞘,“稷宁卷平纲”第一式“平沙落雁”使出,刀光横扫,瞬间砍倒三名刀斧手。“单于若敢抗命,便是与魏王为敌!”他纵身跃到帐中,刀势如涛,匈奴士兵竟无人敢近。
左贤王刘豹见状,心中暗喜——他早想取代呼厨泉,当即起身道:“魏王之令,当遵行!我愿率部归附!”
其余诸王见刘豹倒戈,又惧蒋欲川之勇,纷纷附和。呼厨泉无奈,只得答应迁往邺城。
半月后,南匈奴正式分为五部,分别驻守并州各地,每部皆有汉官监督;呼厨泉等贵族被送往邺城,形同软禁。蒋欲川回邺城复命,曹操大喜:“欲川,你此次立了大功!封你为扬武将军,率军驻守淮南,防备孙权北进!”
蒋欲川谢恩离去,心中却五味杂陈——他虽助曹操稳固了北方,却也见识了强权之下的无奈,想起远在江东的吕莫言,不知两人何时又会刀枪相向。
二、推行屯田:仲达督耕淮河岸 军民共种积粮草
解决匈奴问题后,曹操将重心转向经济。他召来司马懿:“如今吴蜀未平,战事频发,粮草乃重中之重。淮河、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可扩大屯田规模,由你总领屯田之事,务必在年内储备足够的粮草。”
司马懿领命:“魏王放心,臣定当尽心督办。”
司马懿抵达淮河岸边后,采取“军民共屯”之策:将流民安置在荒地上,官府提供耕牛、种子;士兵轮流耕作,闲时练兵,战时出征。他亲自到田间巡查,见一名老农因耕牛病死而发愁,当即下令:“官府再拨一头耕牛给老丈,若有其他困难,可直接报给屯田司马。”
老农感激涕零:“多谢大人!我定好好耕作,多交粮草!”
为了提高产量,司马懿还改进农具,推广“区田法”,将土地分成小块,集中施肥灌溉。不出半年,淮河两岸的屯田便迎来丰收,谷仓里堆满了粮食。他派人向曹操汇报:“淮河屯田已获丰收,可供应十万大军一年之用;关中地区的屯田也进展顺利,不日便可丰收。”
曹操接到奏报,满意道:“仲达办事,孤最放心!有了这些粮草,何愁吴蜀不灭?”
与此同时,合肥的张辽也推行屯田,与淮南的蒋欲川形成呼应。蒋欲川在淮南训练士兵时,常到屯田区巡查,见军民齐心协力耕作,心中稍安——乱世之中,粮草充足,便能少些饿殍,多些安稳,这或许是战争之外的另一种“功德”。
三、耿纪刺曹:汉臣密谋泄天机 魏王震怒屠旧臣
邺城的繁华与安稳,掩盖着许昌城内的暗流。汉室旧臣耿纪、韦晃等人,见曹操称王后愈发僭越,心中愤懑,暗中密谋刺杀曹操,扶持献帝亲政。
耿纪的府邸内,几人围坐密室:“曹操篡汉之心昭然若揭,若不除他,汉室必亡!下月十五是魏王回许昌祭祖之日,我们可率家仆、门客突袭魏王宫,斩杀曹操!”
韦晃道:“我与长水校尉种辑交好,可劝他率禁军相助;再联络太医令吉本,借献药之名接近曹操,里应外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