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二十一年冬,许昌的宫墙裹着寒雾,邺城的王府透着威仪。张辽在逍遥津的捷报,成了曹操晋封魏王的垫脚石;董昭牵头的劝进表,压垮了汉献帝最后的尊严;崔琰的忠直之言,染红了曹魏集权的刀锋。当曹操的王冠戴上头顶,曹丕的权势在暗处膨胀,曹植的诗文在冷宫中落寞,而江东的吕莫言、曹魏的蒋欲川,也在各自的营垒里,感受着乱世权力更迭的寒意。
一、班师许昌:辽捷促封王 曹丕进谗言
长安城外的蜀军大营刚撤,曹操便收到了张辽从合肥送来的捷报——“大破孙权十万众,斩敌万余,威震江东”。他捏着捷报,嘴角勾起笑意,对身边的司马懿道:“张辽果然没让我失望,合肥固若金汤,孙权再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躬身道:“主公神威,张辽忠勇,此乃天助曹公。如今刘备龟缩益州,孙权新败,正是回朝安定内政之机。”
曹操点头,当即下令班师回许昌。行至洛阳时,曹丕率百官前来迎接。这位五官中郎将身着锦袍,神色恭敬,却在随曹操入帐后,低声道:“父亲,如今张辽大胜,威震天下;刘备、孙权皆不足惧。朝中群臣皆盼父亲进位魏王,以安天下,儿臣以为,此时正是良机。”
曹操瞥了他一眼,语气平淡:“‘非刘姓不王’,乃汉家祖制,不可轻动。”
曹丕却道:“汉高祖封韩信、彭越为王,皆非刘姓;如今父亲定北方、破乌桓、拒吴蜀,功盖天下,进位魏王,实乃众望所归。董昭先生已联络群臣,只待父亲点头,便奏请献帝册封。”
曹操沉默片刻——他早已觊觎王位,只是缺一个“顺理成章”的由头,张辽的捷报,恰好成了最完美的借口。“此事,让董昭去办吧。”
二、董昭牵劝:群臣联表逼献帝 天子无奈下王诏
许昌的朝堂上,董昭手持一份密密麻麻签满名字的劝进表,出列奏道:“陛下,曹公破袁绍、平吕布、定北方、拒吴蜀,功盖千秋,远超伊尹、周公。今张辽又大破孙权,威震江东,天下百姓皆盼曹公进位魏王,以安社稷。臣等联名上奏,恳请陛下册封曹公为魏王!”
汉献帝刘协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他望着阶下俯首的群臣——董昭、贾诩、华歆等人皆是曹操心腹,而少数几个汉室旧臣,早已被排挤得噤若寒蝉。“董爱卿,‘非刘姓不王’乃祖制,朕……”
“陛下!”华歆立刻上前,语气强硬,“如今天下大乱,若非曹公,汉室早已倾覆。进位魏王,并非僭越,而是为了更好地安定天下!若陛下不许,恐寒了天下英雄之心!”
献帝握着龙椅的手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不是请求,而是逼迫。最终,他闭上眼,声音嘶哑:“准奏……传朕旨意,册封曹操为魏王,加九锡,定都邺城,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董昭等人大喜,齐声道:“陛下圣明!”
献帝看着他们的背影,两行清泪滑过脸颊——他这个皇帝,终究只是个傀儡。
三、邺城封典:旌旗耀王威 群臣拜新主
建安二十一年十一月,邺城的魏王宫前,举行了盛大的封王仪式。
清晨,邺城的街道被清扫干净,百姓被驱赶到街道两侧,只能远远观望。从城门到魏王宫的路上,排列着两列禁军,甲胄鲜明,刀枪林立。曹操身着绣龙王袍,头戴十二旒王冠,乘坐着装饰有天子旌旗的銮驾,从许昌而来。銮驾前后,是手持斧钺、金瓜的仪仗队,行至途中,侍卫高声呼喊“警跸”,百姓皆伏地跪拜,不敢抬头。
魏王宫前的广场上,文武百官早已列队等候。董昭站在最前列,见銮驾到,高声唱喏:“请魏王登坛受册!”
曹操缓步走上高台,汉献帝派来的使者(实则曹操心腹)手持册封诏书,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曹操功绩卓着,进位魏王,加九锡,领冀州牧,定都邺城,礼仪如天子……钦此!”
曹操跪拜接诏,随后起身,接受百官朝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魏王千岁千岁千千岁!”山呼海啸般的呼声中,曹丕站在群臣前列,神色激动;而站在后排的曹植,却低头看着地面,手中还攥着一卷未写完的诗稿。
仪式结束后,曹操颁布王令: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总领邺城禁军,兼领冀州刺史;封贾诩为太尉,董昭为司徒;封张辽为征东将军,镇守合肥;蒋欲川因逍遥津之战有功,封裨将军,归张辽麾下;其余群臣各有封赏。唯独曹植,只被封了个“平原侯”,无实职,依旧留在邺城的府邸中。
四、崔琰直谏:忠言触逆鳞 腹诽遭赐死
封王大典后的第三日,魏王宫的议事堂内,崔琰出列奏道:“魏王,臣有本奏。”
曹操道:“崔爱卿请讲。”
崔琰躬身道:“昔年汉高祖定‘非刘姓不王’,乃为巩固汉室。魏王虽功高,然终究是汉臣,进位魏王已属逾制,若再设天子旌旗、称警跸,与皇帝无异,恐遭天下人非议。臣恳请魏王除去天子仪仗,仍以魏公之礼行事,以安汉室之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