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反贪局的办公大楼,即使在夜晚,也常常亮着不少窗户。这里的灯光,似乎总带着一种审视和拷问的意味。局长吕梁的办公室,位于走廊尽头,灯光雪亮,将房间内每一处角落都照得清晰无比,仿佛容不下丝毫阴影。
吕梁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站在窗前,望着楼下街道的车水马龙。城市的霓虹闪烁,勾勒出繁华的轮廓,但这片流光溢彩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流?他最近对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他的手里,捏着一份薄薄的,却感觉重逾千钧的初步调查报告。
报告的内容,是关于一起国有资产流失的举报线索的初步核实情况。线索本身并不复杂,涉及一家市属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资产评估不实、低价转让的问题。这类案子,吕梁经手过不少,通常查下去,总能牵出一些蝇营狗苟。但这一次,初步核实指向的一个关联方,却让吕梁的心沉了下去。
线索显示,当时参与评估的一家第三方机构,其负责人与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的一位远房表舅,存在密切的经济往来。而这家评估机构,在那次改制中出具的评估报告,确实存在明显偏低的嫌疑,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损失。进一步摸查发现,这位表舅的儿子,也就是祁同伟的一个远房表弟,目前正在这家评估机构担任部门经理,并且在那笔业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问题本身,说大不大。祁同伟的这位表舅和表弟,并非什么显赫人物,所涉金额在反贪局日常处理的案件中,也算不上特别巨大。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这或许就是一条需要查证的可疑线索,按程序走下去即可。
但,这事关祁同伟。
吕梁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回想起自己上任之初的雄心壮志,要在高育良书记和祁同伟厅长的支持下,将汉东的反贪工作推向新高度,真正做成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毒瘤。祁同伟在他上任时,还特意找他谈过话,表示全力支持反贪局依法独立办案,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当时,吕梁是热血沸腾的。他相信,有了高、祁这两位强势领导的支持,汉东的反腐一定能打破阻力,见到实效。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上任后雷厉风行,查办了几个颇有影响的案子,虽然都巧妙地避开了高、祁的核心圈层,但也算是立了威,见了效。祁同伟对他,也一直是鼓励和支持的态度,甚至在资源上给予了倾斜。
可现在,线索竟然以这样一种微妙的方式,沾到了祁同伟的边。
查,还是不查?
吕梁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查的理由很充分: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反贪局长不查贪腐,岂不是失职?祁厅长本人也说过要支持依法办案。如果因为涉及领导亲戚就望而却步,那所谓的“独立办案”就成了空话,他吕梁和过去那些畏首畏尾的官员有什么区别?这与他内心的职业操守和理想信念严重不符。更何况,这只是一个远房亲戚,问题似乎也不致命,查清楚了,如果没问题,正好还祁厅长亲戚一个清白;如果有小问题,及时处理,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免得将来被更大的对手利用,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可是,不查或者缓查的理由,似乎更现实,也更沉重。
祁同伟现在是汉东政法系统的实际掌门人,是高育良书记最倚重的臂膀。汉东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离不开祁同伟的强势掌控。如果这个时候,反贪局去查他的亲戚,哪怕只是远亲,外界会怎么想?会不会被解读为吕梁忘恩负义,甚至是受人指使,故意给祁同伟难堪,挑战高-祁体制?高育良书记会怎么看他?会不会认为他吕梁不识大体,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大局?
更重要的是,吕梁深知,权力场中,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水至清则无鱼。祁同伟身处高位,亲戚朋友众多,难免有人会借他的名头行事。如果每个细枝末节都要深究,那工作还如何开展?会不会因此与祁同伟产生难以弥补的裂痕,甚至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他吕梁能有今天,固然靠自己的能力,但与祁同伟的赏识和提携也密不可分。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不够成熟?
两种声音在吕梁脑中激烈交锋,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疲惫。他感觉自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职业的理想和原则,另一边是现实的规则和处境。这份轻飘飘的报告,仿佛有千钧重,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在办公室里踱步,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试图理清思绪。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刚进入反贪系统时的热血和誓言,要做一个包青天那样的官员,铁面无私。可随着年龄和职位的增长,他越来越明白,现实远比戏剧复杂。很多决定,不仅仅关乎对错,更关乎时机、方式和后果。
“或许……可以先放一放?”一个声音在他心底响起,“等掌握了更确凿的证据,或者找个更合适的时机,私下向祁厅长汇报一下?这样既履行了职责,也顾及了影响?”这似乎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