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吹来的风,纵然细微,也自有其独特的温度与气息。对于沙瑞金这样级别的封疆大吏而言,保持对政治气候的敏锐感知,是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功。他虽坐镇汉东,但耳目和神经,却从未有一刻真正脱离过那个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权力中心。
钟小艾家族在京城某些圈子里散发出的“些许担忧”,以及随之而来的那种微妙氛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虽小,却终究会扩散开来。这些信息,通过沙瑞金自己经营多年的渠道,以及一些立场相对中立、乐于传递消息的“朋友”,被筛选、提炼后,悄然送到了他的案头。
起初,这些信息是模糊的,更像是一种感觉。比如,某位退下来的老领导在与他通电话关心汉东发展时,会不经意地多加一句“瑞金啊,在下面工作不容易,尤其是想干点实事,难免会碰到阻力,要坚持原则,也要注意方法,上面是关注你们的。” 又比如,一位在京的党校旧友来信中,会提到“近来有些讨论,涉及地方治理中如何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肯定了一些地方‘蹄疾步稳’的经验,也对某些‘操之过急’的现象有所反思。”
这些看似泛泛而谈的话语,在普通人听来或许毫无特别,但在沙瑞金这样的政治人物耳中,却如同密码,需要被仔细解读。他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侯亮平事件后汉东乃至更广阔层面的局势变化联系起来,一个逐渐清晰的图景开始浮现:京城里,存在着一股力量,对汉东目前高育良、祁同伟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非全然满意,甚至抱有疑虑。这股力量,因为侯亮平的遭遇而被触动,虽然暂时不会直接干预,但其“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支持,或者说,是一个可能被利用的支点。
这对正处于战略守势、苦于无法打破僵局的沙瑞金而言,不啻于在漫漫长夜中看到的一丝微光。这不是胜利的曙光,而是战略反击的契机。他立刻意识到,被动等待的时代结束了,他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主动出击,扭转对自己不利的舆论环境,向更高层面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控制力。
他的策略核心,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从之前试图“破局”的锋芒毕露,转向更为务实、也更难被攻击的“建设性”姿态。他不再公开质疑高育良-祁同伟联盟的权威,反而在公开场合多次肯定汉东目前“大局稳定、发展有序”的良好局面,将自己定位为这个“良好局面”的维护者和推动者。但他的工作重点,却悄然集中于那些能够凸显他个人政绩、且不易被对手直接干扰的领域。
一场以“务实”为名,实则为争取更高层面支持、积累政治资本的战役,在沙瑞金的精心策划下,悄然打响。
一、 聚焦发展:用实绩说话
沙瑞金首先将火力集中于经济民生领域。他深知,发展是硬道理,任何层面的领导,都无法忽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他选择了几项之前因阻力较大而推进缓慢,但一旦做成则效益显着、且能惠及广泛民众的项目,亲自挂帅,强力推动。
其中之一是贯穿汉东数个地市的高速铁路支线项目。该项目争论多年,因涉及复杂的利益协调和巨额配套资金而迟迟未能落地。沙瑞金利用省委书记的权威,连续召开多次专题协调会,甚至不惜动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向相关地市的主要领导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思维,服从全省发展大局。他亲自带队赴京城,到相关部门进行艰苦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一次项目推进会上,面对某个地市负责人强调地方困难的诉苦,沙瑞金一改往日耐心说服的姿态,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李市长,困难哪个地方都有?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发展。这条支线,关系到沿线几百万群众的出行,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融合。省里的决心是坚定的,配套资金,省里会想办法解决一部分,但你们市里该承担的部分,必须按时足额到位!这不是讨价还价的事情,是政治任务!”
他的强势推动,加上京城可能传来的某种“利好”风声,使得项目阻力大减,前期工作得以迅速启动。媒体上开始出现“沙瑞金书记亲自协调,汉东某高铁支线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报道,虽然篇幅不大,但目标受众清晰。
另一项他重点抓的工作,是省里重点扶持的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他频繁深入园区调研,召集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座谈,不是空谈政策,而是具体解决企业在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他指示相关部门,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在一次与青年海归创业者的座谈会上,他动情地说:“汉东的未来,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才。省委省政府就是你们的后盾,我们会尽全力扫清你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让大家能够心无旁骛地搞事业、谋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