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眼的能量流在元启三十年的冬至日,化作覆盖千里的金色光罩,将王朝的核心疆域笼罩其中。光罩下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的 “双界共生牌坊” 前,来自三十七个国家的使者正列队等候,他们手中捧着的国书用统一的 “共生文” 书写,这是苏御推行的通用文字,融合了中原篆体、海岛象形与蛮族符号的优势。此时的王朝,已非昔日的区域强权,而是疆域横跨三洲、影响覆盖万里的天下霸主,其鼎盛气象,在每个角落都流淌着从容与自信。
政治上的 “共生治理体系” 已臻完美。苏御推行的 “双界议会制”,由中原、海岛、蛮族及附属国代表组成,每月在长安的 “共生殿” 议事,任何涉及多族利益的决策,都需经过三轮协商方可通过。最新修订的《双界法典》,用 “三心共鸣” 理念替代了传统的刑罚体系,对罪犯的惩戒更注重 “能量净化” 与 “理念重塑”,犯罪率已连续十年低于千分之一。更令人称道的是 “流动政务制”,官员任期内必须在中原、海岛、蛮族区域各任职三年,这种制度让朝廷始终保持对各地的深刻理解,洛阳知府出身蛮族的巴图之知,在任期间推出的 “草原农耕补贴法”,就让中原与漠北的粮食贸易增长四成。
经济的繁荣呈现出 “辐射式发展” 的特征。王朝的货币 “共生通宝” 因其稳定的能量价值,被周边二十余国定为官方结算货币,明州港的外汇交易量占全球总量的七成。“双界运河” 的延伸工程将航道修到了西域的 “流沙国”,货船从长安出发,可直达海东的 “千岛国”,运输成本较十年前下降六成。最能体现经济实力的是 “能量产业带” 的形成:从海眼的核心能量区,到中原的 “共生工坊区”,再到漠北的 “能量畜牧区”,形成完整的能量产业链,仅 “能量晶体” 的年产量,就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
长安城的 “双界金融街” 上,中原的票号、海岛的钱庄、蛮族的借贷所比邻而居,却用统一的 “能量结算系统” 进行交易。一位西域商人用三车玉石抵押,在半个时辰内就贷到了足够收购十万匹中原丝绸的资金,这种高效的金融服务,让王朝成为天下商人的首选之地。户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王朝的年 GDP 已突破万亿两白银,人均收入是周边国家的五倍,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这得益于苏御推行的 “能量资源税”—— 越是稀缺的能量资源,税率越高,税收全部用于补贴民生。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了疆域的界限。“共生学院” 在海外设立了十二所分院,仅海东 “千岛国” 的分院,每年就有三千余名学子毕业,他们带回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王朝文化的认同。王朝的 “共生历法” 被十五个国家采用,历法中既保留中原的二十四节气,又纳入海岛的潮汐表与蛮族的草原物候,成为跨越文明的时间标尺。最具代表性的是 “双届文学奖” 的设立,奖金由王朝与附属国共同出资,首届获奖作品是位蛮族诗人写的《海洋牧歌》,诗中用中原的七言句式,描绘了草原与海洋交融的景象,在各国引起轰动。
军事的强盛体现在 “防御性威慑” 上。王朝的 “共生卫” 数量虽只有十万,却个个是 “三界共生剑” 的高手,配备的 “共生甲” 能抵御九成以上的能量攻击。海眼的 “能量防御网” 可在半个时辰内覆盖王朝全境,任何外敌入侵都会触发 “归墟反击阵”,将攻击能量转化为防御能量。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威慑力,让周边国家纷纷主动归附,西域的 “黑风国” 在观看到 “共生卫” 的演习后,国王亲自带着国玺来长安,请求成为王朝的 “共生邦”,每年只需派遣质子学习,无需缴纳贡品,却能享受贸易优惠。
民生的富足渗透在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漠北的牧民住进了 “能量保温帐篷”,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十五度以上;江南的百姓乘坐着 “悬浮舟” 渡河,这种结合了中原机关术与海岛浮力技术的交通工具,日行千里;甚至连偏远山村的孩童,都能通过 “能量传影术”,观看长安的名师授课。朝廷的 “民生白皮书” 显示,百姓的平均寿命达到了六十岁,识字率超过七成,这两项数据都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外交的成就构建了 “共生圈” 体系。王朝与附属国之间不设边界,人员与货物可自由流动,只需在 “共生驿站” 登记能量印记即可。“双界贸易协定” 规定,成员国之间互免关税,共享能量资源开发技术,仅去年一年,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就突破五千万两白银。在 “共生圈” 之外,王朝与更远的 “金发国”“黑皮肤国” 建立了 “友好通商关系”,他们用黄金与香料,换取王朝的 “能量晶体” 与 “共生种子”,形成互补的贸易格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