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从假太监到大楚皇帝 > 第524章 传承延续

从假太监到大楚皇帝 第524章 传承延续

作者:晊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7:20:23

海眼的晨光穿透 “共生学院” 的琉璃穹顶,在讲堂的玄冰髓地面上投下圆形光斑。苏御站在光斑中央,手中的龙吟剑轻轻颤动,剑穗的麦秸秆扫过地面,留下淡金色的能量轨迹 —— 这是 “三界共生剑” 的基础气势,此刻正被台下三百名各族弟子临摹。他们的动作或许稚嫩,眼神中却燃烧着对武学的敬畏与渴望,这是苏御传承新武学感悟的第一站,也是王朝武学延续的起点。

传承的核心是 “心法为先,招式为末”。苏御摒弃了传统武学 “一招一式” 的传授方式,在 “共生学院” 开设 “三心共鸣研修班”,第一堂课不讲剑招,只让弟子们闭目静坐,回忆家乡的模样。中原弟子想起麦浪翻滚的田野,海岛弟子浮现潮起潮落的沙滩,蛮族弟子则看到风吹草低的草原。“这些记忆不是羁绊,是能量的源头。” 苏御的声音在讲堂回荡,“三界共生剑的真谛,就是让这些不同的源头,在心中汇成同一条河。”

研修班的教材《三心共鸣要诀》,是苏御结合巅峰对决的感悟与通玄派遗迹的启示编写而成。书中没有复杂的招式图谱,只有三幅插画:中原的农田旁流淌着海岛的溪水,溪水边奔跑着蛮族的骏马,三者被一轮圆月笼罩。插画下方的注解写道:“敬者,知其根也;容者,顺其变也;畏者,守其度也 —— 三心若在,剑招自来。” 这本薄薄的册子,被弟子们奉为圭臬,有人甚至将其抄录在衣袖内侧,时时诵读。

针对不同族群的特性,苏御设计了差异化的传承路径。对中原弟子,他强调在 “沉稳桩” 中融入 “敬畏心”,让农耕的踏实与草原的辽阔产生共鸣;对海岛弟子,他鼓励在 “潮汐步” 中体会 “包容心”,让洋流的灵动接纳农田的厚重;对蛮族弟子,他引导在 “裂石掌” 中加入 “恭敬心”,让草原的勇猛尊重洋流的变化。阿古拉的侄子蒙图,原本只会猛打猛冲的裂石掌,在修习 “恭敬心” 后,掌法中多了份收放自如的智慧,竟能一掌拍碎顽石,却不伤旁边的雏鸟。

“师徒结对制” 的革新让传承更具温度。苏御亲自挑选三十位资深武者,每位负责指导十名弟子,不仅传授武学,更要分享对 “三心共鸣” 的理解。周天行带的弟子中,有位海岛少年总无法领悟 “恭敬心”,老掌门便带他去中原的农田,看农夫如何弯腰插秧 ——“这弯腰不是卑微,是对土地的恭敬。” 少年恍然大悟,此后的 “潮汐诀” 中,果然多了份沉稳;水灵指导的蛮族少女,在目睹海岛渔民如何与海浪周旋后,终于明白 “包容心” 不是退让,是像大海般纳百川而不拒。

为让传承突破地域限制,苏御启动 “武学传心计划”。由研修班的优秀弟子组成 “传心队”,携带《三心共鸣要诀》的复刻本,深入双界的每个角落。在江南水乡,他们与渔民一起出海,在颠簸的渔船上演示如何用 “三心共鸣” 稳定船身;在漠北草原,他们与牧人同宿,在星空下讲解 “裂石掌” 中的 “包容心”;在西域沙漠,他们帮商队抵御风沙,用 “三界共生剑” 的原理搭建临时防护阵。传心队的足迹遍布万水千山,每到一处,就将当地的生活智慧融入武学讲解,让 “三心共鸣” 落地生根。

“共生武学馆” 的教材体系也因此革新。苏御组织弟子与各门派长老,将 “三界共生剑” 的理念融入基础教学:《武学启蒙篇》新增 “家乡能量感知” 课程,让孩童从小就能识别自身的能量本源;《进阶研修录》收录了各族弟子对 “三心共鸣” 的不同理解,仅 “恭敬心” 一条,就有农夫的 “敬土地”、渔民的 “敬海浪”、牧人的 “敬草原” 三种诠释;最特别的是《民生应用册》,记录着 “三界共生剑” 在日常中的妙用 —— 书生用其稳定笔墨,工匠用其校准器械,甚至连主妇都能从中学会如何用 “包容心” 调和食材的味道。

武学考核的变革更凸显传承的本质。苏御将 “双界武学大典” 的竞技环节,改为 “三心共鸣实践考”。考生不再比拼招式强弱,而是要在规定时间内,用 “三界共生剑” 的理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是帮助农户收割庄稼,或是协助渔民修补渔网,或是为牧民寻找走失的牛羊。考核通过的标准,不是完成速度,而是能否在过程中体现 “敬、容、畏” 三心。有位中原考生,为帮蛮族牧人找羊,特意学习了草原的 “狼语”,虽耗时最长,却因展现出极致的 “包容心”,被评为当届最佳。

为防止传承断层,苏御建立 “武学基因库”。他让林晚晴用 “能量记录术”,将各门派高手对 “三心共鸣” 的理解,转化为可储存的能量印记,封存于海眼深处的玄冰髓密室。这些印记不仅包含招式感悟,更有武者的心境记录:周天行的 “太极心印” 中,能听到麦田的风声;水灵的 “潮汐心印” 里,可闻见海浪的涛声;甚至连普通弟子的感悟,如 “插秧时的恭敬心”“牧马时的包容心”,都被精心保存。苏御说:“武学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心境的共鸣。哪怕千年之后,只要这些心印还在,‘三心共鸣’就不会失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