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晨露在共生石上凝成细小的光珠,苏御将半块共生石放入玄冰髓盒子时,光珠突然顺着石面的纹路流动,在盒底拼出完整的 “双界能量循环图”。影阁先生捧着《双界共生史》初稿赶来,昨夜整理的拓片在晨光中泛着淡金,其中通玄派先祖与王朝建立者的对话,边缘处竟有行极小的批注:“礼乐需随能量而变,方能长治”。
“这或许就是新方向的关键。” 苏御指尖划过批注,共生石的光带突然与拓片产生共鸣,投射出先祖们讨论的场景 —— 他们站在玄冰髓祭坛前,一边用龟甲占卜历法,一边用海源晶测量能量波动,最终定下的农耕时节,既符合节气规律,又与海眼的潮汐周期完美契合,“王朝最初的发展,本就是顺应双界能量的结果,只是后来渐渐遗忘了这一点。”
探寻的第一站是王朝太庙。苏御带着共生石步入大殿,原本庄严肃穆的玄冰髓石柱,在石盒光带的映照下,显露出被香火掩盖的能量轨迹 —— 这些轨迹与海眼岩壁的标记一一对应,第三根石柱的基座下,甚至藏着块与海岛珊瑚盒材质相同的木片,上面用通玄派文字写着 “每月初三,需引海眼能量滋养”。
太庙守吏的祖传笔记解开了轨迹之谜。笔记记载,开国皇帝每年都会秘密举行 “通海礼”:在初三的月圆之夜,用玄冰髓容器盛装海水,置于石柱前,海水会顺着能量轨迹渗入地脉,那时的太庙香火会格外旺盛,来年的收成也会格外丰饶。“近百年的守吏都以为是迷信,渐渐荒废了仪式。” 守吏捧着笔记的手微微颤抖,去年重启仪式后,太庙周围的草木确实比往年繁茂。
“这就是发展的第一个方向:恢复顺应能量的传统。” 苏御让影阁先生记录下 “通海礼” 的流程,在旁边标注现代的改良方案 —— 用海源晶液体替代海水,用本源光带引导能量,既保留仪式的核心,又提高效率,“传统不是束缚,是先祖留下的智慧,关键是找到与当下匹配的形式,就像用‘共生炉’锻造传统农具。”
探寻的第二站转向户部的粮仓。苏御在泛黄的账册中发现,王朝的粮食产量波动,与海眼能量的活跃周期高度吻合:海眼能量强盛的年份,无论南北方都丰收;能量衰弱时,即使风调雨顺,收成也会减少。最显着的是三十年前 —— 归一阁开始污染海眼的那一年,账册上的粮食入库量突然下降了三成。
“这证明双界能量循环,直接影响民生。” 苏御让户部尚书调出近十年的气象记录,将其与海眼能量观测数据对比,在舆图上标出需要重点改良的区域,“在能量薄弱的西北,推广能吸收陆脉光带的耐寒作物;在能量旺盛的东南,尝试与海岛部落合作种植海稻 —— 让种植结构匹配能量分布,比单纯改良农具更有效。” 他在账册空白处画下新的农耕区划图,每个区域都标注着对应的能量特性。
前往明州港的途中,苏御在驿站遇到了西域的商队。领队的胡人捧着块双界石碎片,说是在沙漠中偶然拾得,碎片能让商队的骆驼在缺水时保持体力。“你们看这碎片的纹路。” 苏御将碎片与共生石对接,沙漠的能量轨迹与海眼的潮汐形成奇妙的互补,“这是第三个发展方向:用双界能量连接不同地域。” 他让商队记录骆驼的体力变化,计划在西域与中原之间,建立能量补给站。
明州港的渔民为探寻提供了新线索。他们世代相传的 “捕鱼禁忌”—— 每月初八不出海,其实与海眼的能量低谷期完全吻合;而他们发明的 “顺水网”,网眼大小恰好能避开能量流中的鱼群产卵区。“这些经验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双界能量的本能适应。” 苏御让渔民将禁忌与经验整理成《海洋能量应用手册》,打算与户部的农耕区划图结合,形成完整的 “能量利用指南”。
海岛部落的使者带来了更激进的想法。他们在海眼附近的浅滩,用双界石碎片围成试验田,种植的海稻既能在盐水中生长,收割后还能改良周边的土壤,让原本贫瘠的滩涂变成可耕种的良田。“这是通玄派先祖的设想,他们说未来的王朝,不该有陆地与海洋的界限。” 使者展示试验田的能量图,海稻的根系能像吸管般吸收海洋能量,再通过落叶释放到土壤中。
“这就是最具潜力的新方向:打破地域与能量的界限。” 苏御望着试验田的影像,突然明白通玄派 “归墟” 二字的真正含义 —— 不是追求某个固定的终点,是让能量像水流般自然流动,滋养所有需要的地方,“西北的沙漠可以用海眼能量改良,东南的滩涂能靠陆脉光带改造,甚至不同文明的武学,都能通过能量找到融合的可能。”
探寻的第五日,苏御在明州港的灯塔下,将所有线索汇总成《双界共生发展图》。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四大方向:能量仪式的现代化改良、种植结构与能量分布的匹配、跨地域能量补给网络的建立、海陆界限的打破与融合。每个方向都附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从农具改良到武学创新,从粮食生产到文化交流,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