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四年的夏至,正值盛夏时节,阳光炽烈,万物生长。在这一年,历史的车轮似乎要碾过莱茵河畔的宁静。当第一支汉军斥候队出现在莱茵河东岸时,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法兰克农人们,突然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所震撼,他们纷纷扔下了手中的镰刀,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国骑士。
这些骑士身披玄色的甲胄,他们的斗篷下摆沾满了多瑙河畔的泥点,这泥点见证了他们长途跋涉的艰辛。
而他们的马鞍上,却挂着阿尔卑斯山的雪绒花,这些雪绒花如同来自天边的使者,带着阿尔卑斯山的清新与神秘。
法兰克农人们从未见过如此景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在汉军队伍中,有一位名叫法正的智者,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刘巴捻起河沙,对着日光仔细端详,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尊重与好奇。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按《禹贡》体例,此水色近黄河,可名‘湛水’。”
他的声音在河岸回荡,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然而,他又继续说道:“然其湍急胜于渭水,或可称‘沧浪’更妥。”刘巴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汉军斥候队的出现,不仅惊动了当地的农人,也预示着一场历史性的交汇即将展开。莱茵河,这条古老而伟大的河流,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如今又将见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汉军的到来,无疑将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故事,新的传说,以及新的历史篇章。而法正的命名,或许将成为未来世代对这段历史的回忆与纪念。
七月的阳光如同火一般炙热,刘渊站在美因茨要塞的旧址上,缓缓地升起代表汉军的王旗。这座曾经由罗马人建造的石堡,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已经荒废,但它现在却成为了汉军在欧洲大陆上经营和发展的关键枢纽。
美因茨要塞的石墙虽然已经斑驳,但它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位置依然让人心生敬畏。
当地部落的居民们,对于汉军的到来感到既惊奇又好奇。他们围观着汉军工兵们忙碌的身影,这些工兵们正在对这座古老的石堡进行重建。
他们不仅修复了破损的城墙,还在地基深处埋设了一排排陶制的排水管。这些排水管的出现,让当地部落的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它们与莱茵河对岸那些罗马遗迹中所使用的排水系统如出一辙。
汉军的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古代罗马工程技术的尊重和借鉴,也展示了他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工兵们在修复城墙的同时,还考虑到了要塞的排水问题,以防止雨水的侵蚀和地下水的泛滥。这种细致入微的工程设计,让当地部落的人们对汉军的工程技术能力刮目相看。
刘渊站在要塞的最高点,眺望着远方的莱茵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深知,这座要塞的重建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是汉军在欧洲大陆上展示实力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样的工程,汉军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还能够与当地部落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随着王旗在风中飘扬,刘渊仿佛看到了汉军与欧洲大陆的未来,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新时代。而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要塞,如今在汉军的手中,即将迎来它新的历史篇章。
八月的天空,依旧残留着夏日的余温,但随着秋雨的到来,一股不祥的气氛开始在空气中弥漫。
萨克森部落,这个在北方以勇猛着称的族群,联合了弗里西亚人,他们驾驶着长船,利用河流的便利,顺流而下,发起了突然的袭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百余艘装饰着龙头的战船悄无声息地迫近,仿佛幽灵一般,船头涂抹的磷火在河面上投下了诡异的绿光,让人不寒而栗。
“蛮人善水战。”田远站在岸边,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河面上的雾气,“可还记得赤壁旧事?”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忧虑,也透露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
赤壁之战,那场在长江上发生的着名战役,曾经让北方的强军在水战中遭遇惨败,而今,历史似乎即将重演。
三更时分,汉军的二十艘楼船突然灯火通明,打破了夜的寂静。这些楼船是汉军的水上堡垒,船身两侧伸出的拍杆如同巨人的手臂,猛烈地击打着敌船的龙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与此同时,网兜抛洒的石灰粉如同白色的迷雾,迅速弥漫在河面上,迷住了袭击者的视线,使他们陷入混乱。
最让蛮族感到胆寒的是船首的“霹雳车”。这种投石机并非投射普通的石块,而是装满磁石的陶罐。
当这些陶罐在空中飞舞,落入萨克森人的长船中时,它们释放出的磁力竟让萨克森人的铁甲互相吸附,使得他们行动受到牵制,变得困难。这种战术的巧妙和创新,让蛮族战士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