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二年的春天,随着最后一片残雪从喀尔巴阡山巅缓缓滑落,多瑙河的冰层开始破裂,河水裹挟着碎冰块,如同一条奔腾的巨龙,向着东方的远方汹涌而去。
河岸两旁,新绿的嫩芽破土而出,春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预示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的到来。
周不疑站在新落成的“望京台”上,这座高台是用坚固的石料和木材搭建而成,巍峨壮观,可以俯瞰整个多瑙河谷。
他身着一袭青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绣有金边的腰带,显得格外庄重。他的目光深邃,凝视着河对岸的情景,那里是日耳曼部落的领地。
日耳曼部落的战士们正围绕着罗马界碑,他们身着皮甲,手持长矛和盾牌,脸上涂抹着战斗的彩绘。他们口中高声呼喊着,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部落的萨满则在旁边跳着神秘的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随着萨满的咒语落下,战士们点燃了火把,将它们投向了罗马界碑。
火焰迅速吞噬了界碑,木制的界碑在火光中化为灰烬,象征着日耳曼部落对罗马统治的反抗和独立的决心。
周不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复杂的情感。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争斗和冲突,将会是未来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望京台下,是繁华的市集,商人们叫卖着各种商品,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新鲜的农产品,应有尽有。孩童们在街头嬉戏打闹,笑声此起彼伏。而远处的田野上,农夫们已经开始春耕,希望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周不疑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他知道,尽管眼前是一片和平的景象,但多瑙河对岸的火光,却预示着不久的将来,这会成为战场。
“哥特人、法兰克人、伦巴第人...”法正展开标注着十几种部落旗帜的舆图,“这些蛮族把西罗马的遗产瓜分殆尽,现在又想渡过天堑(多瑙河)。”
三月中,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一天,历史的长河中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
第一个勇敢渡过河流的,不是别人,正是汉家的使节。他名叫杨春,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带着三十车珍贵的丝绸与精美的瓷器,深入到了波西米亚森林的腹地。
这些丝绸和瓷器,不仅是汉家的特产,更是汉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汉朝与远方国家的友谊与交流。
杨春和他的队伍在森林中穿行了十日,历尽艰险,终于在一片开阔地遇到了他们此行的目标——一个金发碧眼的少年。
这位少年,据杨春介绍,是希尔德里克之子,法兰克王国的王储,他自愿作为人质,来到汉朝,以示两国之间的友好与信任。
杨春掀开少年的衣襟,露出了他胸口上的青龙刺青,这刺青不仅代表了法兰克王族的荣耀,也象征着两国之间新的开始。
与此同时,在河流的转弯处,田远的侦察兵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观。在古罗马引水桥的残骸旁,竟然存在着一个匈奴人留下的祭坛。
这个祭坛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依然能够看出当年的辉煌。田远抚摸着石雕狼头,这个狼头是匈奴I部落的图腾,象征着力量与勇气。
他沉思着说:“阿提拉部落的后裔,他们仍然在附近游牧。”这些游牧民族,他们将多瑙河视为“青色的母亲”,是他们生命之河,滋养着他们的土地和牲畜。
田远的侦察兵们在祭坛周围仔细搜寻,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这些神秘游牧民族的线索。
他们发现了一些匈奴人的遗物,包括箭头、马具和一些破碎的陶器。这些遗物虽然简单,却透露出匈奴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痕迹。
田远知道,这些发现对于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至关重要,他决定将这些物品带回汉朝,供学者们研究。
在商汉朝的宫廷中,杨春带回的金发少年和田远的发现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商汉王周不疑亲自接见了这位法兰克王储,并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时,周不疑也对田远的侦察兵们所发现的匈奴遗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命令宫廷中的学者和工匠们仔细研究这些遗物,希望能够从中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汉朝与法兰克王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以及对匈奴历史的探索,都成为了那个春天最令人兴奋的话题。
这些事件不仅加深了商汉王国与其他国家和部落之间的联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充满生机的三月十五日。
在四月的暮春时节,随着融雪的消逝,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二十万装备精良的日耳曼联军如同幽灵般出现在北方的河岸,他们的牛皮筏子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河面,仿佛是河面上的一片移动的森林。
刘渊的重骑兵,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铁骑,在这次遭遇战中首次遭遇了挫折。那些蛮族战士在河的浅滩处巧妙地插满了尖锐的木桩,这些木桩如同隐藏在水下的利齿,专为刺穿马腹而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