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名的举措还是不可避免地掀起了一阵波澜。
这一天,阿尔达旺急匆匆地走进了帐篷,面带忧虑之色:“王爷!波斯的旧贵族们对新的地名表示强烈抵制,在泰西封……不,在安西府煽动商人们罢市。他们声称,新的地名是对他们传统和文化的不尊重。”
周不疑却显得从容不迫,他缓缓地展开了一卷文书,语气平静地说道:“传令下去:所有使用汉名进行交易的商人,将享受关税减半的优惠;而那些坚持使用旧称的商人,则将被课以重税。”
“此外,命令市舶司立即开始铸造新的货币‘天启通宝’,并且明确宣布,唯有使用汉名纳税的交易才是有效的。”
命令下达后不久,安西府的商铺开始纷纷更换汉文招牌。一位粟特商人甚至一口气购买了三十块新的门匾,他虽然面带苦色,却也无奈地说:“汉名实在太长了,连刻制门匾的石头都因此涨价了。”
随着新政策的实施,安西府的市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商人们虽然对新规定有所抱怨,但为了生意,他们还是迅速适应了变化。
一些精明的商人甚至开始利用新政策,通过汉名交易来减少成本,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市舶司的监督下,新铸造的“天启通宝”开始流通于市场。这些货币上刻有精美的汉文和图案,不仅方便了交易,也成为了展示汉文化影响力的一个标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商人和居民开始接受并使用这些货币,汉名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旧贵族的抵制并未完全平息。他们私下里仍旧使用旧称,甚至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中,仍旧以旧地名相称。但随着汉名的普及和新政策的深入人心,他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张龙的道观,皆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山谷之中,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清澈见底的溪流。它们不仅是修行者静心修炼的圣地,也逐渐成了各地孩童们学习知识的场所。
道观的庭院宽敞而宁静,老道士们在这里开辟了一片识字学堂,用传统的《千字文》作为教材,教授孩子们识字和基础的文化知识。
安条克的道观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庭院里,孩子们围坐在老道士的周围,专心致志地听着讲解。
课堂上,老道士正用他那沙哑而温和的声音,逐字逐句地解释《千字文》中的每一个字。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求知的光芒,他们认真地跟着老道士的节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突然,课堂上出现了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声。原来,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学童在翻阅《千字文》时,发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字——“翠”。
这个字让他想起了家里祖传的一块绿松石,那块石头的颜色与“翠”字所描述的色彩一模一样。他激动地指着书上的字,大声地对周围的同学说:“看,这个字就是我们家那块绿松石的颜色!”
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他们纷纷凑上前去,想要一睹那神奇的“翠”字。老道士见状,微笑着解释道:“‘翠’字确实可以形容那种鲜艳的绿色,就像春天里树叶的颜色,也像你们看到的绿松石。这个字不仅代表颜色,还蕴含着生机与活力。”
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孩子们开始讨论起他们所见过的各种颜色,以及这些颜色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有的孩子提到了山上的红叶,有的孩子想起了溪水中的碧波,还有的孩子描述了天空的蔚蓝。老道士趁机引导孩子们将这些颜色与《千字文》中的其他字词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新字,还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欣赏周围的世界。
老道士的识字学堂,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成了他们知识和智慧的源泉。而张龙的道观,也因为这个小小的插曲,成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和知识氛围的地方。
四月立夏,更名事宜渐入佳境。这日勘舆司呈上地中海沿岸图,众将为命名争执不下。法正主张用"西海",田远坚持"碧海",杨春则认为该叫"万里池"。
周不疑步至海岸,忽见晚霞浸染波涛,恍如赤帝洒金。"可名金海。"他拾起贝壳,"取其辉煌富庶之意。"
五月的端阳节,阳光明媚,金海的水面上热闹非凡。这一天,水师们在金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金海的水面上,龙舟如箭般穿梭,划手们齐心协力,奋力向前。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一次划桨都激起水花四溅,场面壮观。
威尼斯的使者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龙舟赛,更没见过汉家的舰船与波斯的帆船同场竞技。
汉家的舰船设计精巧,波斯的帆船则色彩斑斓,两者在水面上竞相追逐,争夺着终点线的荣耀。终点线设在了改名为"观潮台"的雅典卫城山下,那里早已人山人海,观众挤满了山坡,只为一睹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