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雁门誓师
在赵云东征的同时,张辽,被天启帝任命为北伐的最高统帅,假节,以马超为先锋大将。徐庶为随军军师于雁门誓师北伐。
甘宁在完成破浪号试航之后,返回了洛阳。天启帝王韧封他为海军总督,随即在舆图上画了一个点,就是后世青岛的位置。让他去那里建造码头和船坞,在那里制造蒸汽轮船,训练远洋海军。
他又找出了几处容易开采的煤矿,让诸葛亮安排人去大量采煤,以供蒸汽机使用。
他重重地加强了格物院的所有人,黄月英被封为郡主,马钧和黄承彦都被封为县侯。
王韧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让他们继续研究蒸汽机的用途。交代马钧去改进炼钢。又命张鲁组织炼丹的道士去研究火药。
神州帝国建立以后。道教很自然地成了国教。随着各路大军出征国土之外,全都有道教人员随行,传播道教文化和华夏文明。
这边王韧又让刘备开始组织自己的班底,准备出征,开拓自己的国土。
曹植也在训练自己的部队,准备远征唐洲,只是等待再制造几艘蒸汽轮船以后,便可以出发了。
这两位原先的诸侯,都心潮澎湃,他们觉得归顺了王任并没有亏。特别是刘备觉得自己归顺王韧,是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而曹植也对王仁感恩戴德。他们都各自去认真准备不提。
我们先去雁门看一下。誓师出发的张辽大军吧。
朔风如刀,刮过雁门关饱经风霜的城垛,发出呜咽般的呼啸。关隘之上,象征神州帝国的玄色龙旗猎猎作响,仿佛要撕裂这塞外苍茫的铅灰色天空。
关内,旌旗蔽空,甲胄如林,一股肃杀、沉重又隐含着一丝狂热的铁血气息,弥漫在十二万将士组成的庞大军阵之中。
征北大将军、雁门侯张辽(字文远),身披玄甲,外罩猩红战袍,按剑立于点将台最高处。他身形挺拔如塞外孤松,面容刚毅,线条如同被塞北风沙雕琢过一般分明。
一双深邃的眼眸平静地扫视着下方无边无际的铁骑与步卒,那目光沉静如古井,却又蕴含着足以洞穿冰雪的锐利。寒风卷起他战袍的下摆,猎猎作响,更添几分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他的左侧,站着军师徐庶(字元直)。徐庶一身青灰色文士袍,外罩厚实的裘衣,面容清癯,眼神睿智而沉静。
他手中紧握着一卷用特殊材质(疑似天启帝所赐)绘制的舆图,图上清晰地标注着“北海”(贝加尔湖)的位置以及那令人窒息的任务——一条横贯万里、东西走向的长城雏形线。
他的眉头微蹙,似乎在心中反复推演着前路的艰险与未知。
右侧,则是随军参议满宠(字伯宁)。他一身暗色官服,外面罩着铁灰色的披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戴着一副冰冷的面具。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脸上覆盖着下半张脸的青铜面具——那是昔日一场恶战留下的印记,更增添了他身上的阴鸷与铁血气息。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军阵,更扫过远处黑压压一片、被粗大铁链串连、衣衫褴褛、眼神或麻木或仇恨的庞大群体——那是此行的“工料”,数万匈奴、鲜卑及其他胡人奴隶。
满宠的存在,无声地宣告着帝国的律法与此行任务的冷酷无情。
点将台下方,众将按剑肃立。先锋大将马超,银甲白袍,胯下神骏的西凉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
他面容俊朗,眼神却如燃烧的火焰,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和对胡人刻骨的仇恨。每一次目光扫过奴隶群,都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与杀意。
他身后的庞德、马岱等西凉旧部,同样气势逼人,如同一柄柄亟待出鞘的利刃。
大将高览、郭淮、王双,则显得更为沉稳。高览魁梧如山,郭淮眼神锐利如电,王双则扛着他那柄标志性的沉重长柄战刀,三人代表着帝国中坚将领的干练与可靠。
一名传令官疾步跑上点将台,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禀大将军!时辰已到!三军待命!”
张辽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偌大的校场,除了风声和战马的嘶鸣,再无一丝杂音。
十二万将士的目光,连同数万奴隶麻木或仇恨的眼神,都聚焦在他一人身上。他深吸一口塞外凛冽的空气,那气息冰冷刺骨,却让他胸中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
他缓缓抬手,抽出了腰间的佩剑——一柄造型古朴、寒光四射的环首刀。刀锋斜指苍天,在阴沉的天色下划出一抹刺目的寒芒!
“将士们!”张辽的声音并不算特别洪亮,却蕴含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压过了呼啸的寒风。“吾等今日出塞,非为私仇,乃奉天启皇帝陛下之命,行拓土安疆之伟业!”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扫向北方那苍茫无际的未知之地。
“陛下圣谕:寻北海,定疆界!筑镇北城,锁钥北门!修万里长城,永绝胡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