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的初夏,《荆襄盟约》草案在襄阳初步达成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因曹操离间之计而暗流涌动的天下局势中炸响,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寻常军事胜利。
许都,司空府。
曹操捏着细作拼死送回的盟约草案抄本,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那标志性的锐利目光,此刻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良久,他将抄本重重拍在案上,发出一声似怒似嘲的冷笑。
“好!好一个《荆襄盟约》!好一个林凡!好一个诸葛村夫!”曹操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刺骨的寒意,“郭奉孝尸骨未寒,其计竟被如此轻易化解……非但未能令其相争,反促成其勾结更密!可恨!可恼!”
阶下,荀彧、程昱、贾诩等谋士皆垂首默然。郭嘉之策被破,意味着短期内利用荆襄内乱削弱孙刘林的图谋已然落空。
荀彧沉吟片刻,上前一步,声音依旧平稳:“明公息怒。林凡、诸葛亮皆当世俊杰,能窥破奉孝之策,亦在情理之中。然则,盟约初定,其内部必然仍有龃龉。周瑜之心,岂甘受此约束?刘备之势,又岂愿久居人下?此盟约,看似牢固,实则脆弱。我等只需耐心等待,静观其变,未必没有可乘之机。”
程昱阴恻恻地补充道:“文若所言甚是。况且,此番亦非全无收获。至少,我等已知林凡、诸葛亮之能,未来图之,需更加谨慎。眼下,关中初定,西凉马超、韩遂虽败退,然其势犹在,不可不防。河北袁氏余孽,亦需彻底清扫。内政不稳,何以伐人?当务之急,仍是巩固根本,积蓄力量。”
曹操胸口剧烈起伏了几下,强行压下翻腾的怒火与杀意。他深知荀彧、程昱所言乃是老成谋国之道。如今孙刘林抱团,急切难图,若强行用兵,恐重蹈赤壁覆辙。
“便依诸公之言。”曹操深吸一口气,眼中寒光闪烁,“传令,加紧盯防荆襄动向,尤其是其所谓‘联合军演’!同时,加紧整训兵马,囤积粮草,待吾彻底平定北方,再与这群宵小,清算总账!”
他目光扫过舆图上荆北的位置,杀意凛然。林凡,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他的必杀名单之上。
与许都的震怒阴沉相比,江东柴桑的气氛,则要复杂微妙得多。
吴侯孙权在接到鲁肃详细汇报盟约内容的密信后,独自在书房中沉思了许久。对于盟约本身,他乐见其成。毕竟,稳定的南方环境有利于他消化江陵,应对北方曹操。但盟约中关于汉水航道、势力范围的明确限定,尤其是林凡表现出的强硬与诸葛亮展现出的高超谋略,都让他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公瑾……此次怕是未能尽全功啊。”孙权轻叹一声,对侍立一旁的张昭、张纮等重臣道,“林凡非刘表,诸葛亮更非等闲。此二人联手,荆北荆南,恐成气候。”
张昭捻须道:“主公明鉴。然则,如今盟约已定,曹操虎视在北,亦不宜再与荆北轻启战端。老臣以为,当遵盟约,暂与林凡、刘备虚与委蛇,集中精力,经营江东,广积粮,高筑墙,方是上策。”
张纮也道:“子布兄所言极是。况且,公瑾都督经略江陵,亦需时日。待我江东根基更加稳固,水军更加强大,届时再观天下之势,进退皆可由我。”
孙权点了点头,他虽是雄主,但性格谨慎,善于权衡。目前维持表面和平,符合江东的利益。但他心中对周瑜未能压服林凡,终究是存了一丝芥蒂,这份芥蒂,或许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而身处风暴眼之一的江陵都督府,周瑜的反应则更为直接。他在详细阅读了鲁肃带回的盟约条款后,俊美的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郁。
“好一个《荆襄盟约》……”周瑜抚摸着案头的古琴,琴弦无声,“林凡据襄阳而不让,诸葛亮划疆界而固权……我江东儿郎血战得来的江陵,反倒成了被约束的一方?”
他心中有一股郁气难以舒展。绿林会猎未能压服林凡,反而促成了这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东扩张手脚的盟约。虽然从战略上看,盟约有利于共同抗曹,但对他个人而言,却是一种挫败。他知道鲁肃的选择是正确的,但那份属于顶尖统帅的骄傲与不甘,却如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内心。
“都督,盟约既定,我军当下……”副将吕蒙小心翼翼地请示。
周瑜猛地一挥手,打断了他,声音冷冽:“按盟约行事!加固江陵城防,操练水军,不得主动挑衅!然则,给我盯紧了荆北!尤其是其水军动向,还有那林凡的一举一动!我要知道他每天都在做什么,练什么兵,造什么船!”
他无法明着违背盟约,但暗中较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想法,却愈发坚定。林凡,始终是他欲除之而后快的目标。
外界的风起云涌,传回襄阳,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林凡深知,盟约只是一纸文书,真正的安全保障,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他并未沉浸在“外交胜利”的喜悦中,反而以此为契机,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荆北的内政建设与军备扩张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