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的秋天,是在一片忙碌与期盼中到来的。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荆北大地,自南阳至襄阳,再至新抚的南郡北部诸县,目光所及,皆是一片灿烂的金黄。沉甸甸的粟穗压弯了禾秆,在秋阳下泛着饱满的光泽。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收割的身影,农夫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老妪坐在树下,眯着眼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
这与去岁此时襄阳初定时的惶恐与萧条,形成了鲜明对比。持续近一年的新政深耕,尤其是在经历了春耕时的阻力与鄀县习家事件的立威之后,其成效终于在这金秋时节,如同积蓄已久的泉水,喷涌而出,显现出惊人的力量。
襄阳郡守府内,算盘声噼啪作响,胥吏们忙碌地汇总着各郡县报送来的秋收数据,人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红光。徐文拿着一份初步的统计简报,几乎是小跑着进了林凡的书房,声音都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军师!大丰收!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啊!”
林凡正在与庞统商议军务,闻言抬起头,接过简报快速浏览,饶是他心性沉稳,眼中也不禁爆发出惊喜的神采。
简报上罗列着初步数据:南阳郡,因屯田法优化及新农具推广,粟米产量较去年增长四成;襄阳及南郡北部新附各县,在清查田亩、兴修水利后,产量平均增长竟高达五成有余!整个荆北地区,官仓与民仓相加,预计收粮将超过三百万斛!这还不包括大量豆类、桑麻等经济作物。
“好!太好了!”林凡将简报递给同样面露惊容的庞统,难掩激动之情,“文若,辛苦了!此乃我荆北根基稳固之兆!”
庞统捻着他那几根稀疏的胡须,啧啧称奇:“军师,新政之力,竟至于斯!清查田亩,使赋税公平,无地者得田耕;兴修水利,使旱涝保收;推广新式农具,则事半功倍。此三者合一,方有今日之盛景!更兼去岁安置流民,今岁皆成劳力,人心安定,方能全力耕作。军师之政,可谓泽被苍生!”
这巨大的丰收,不仅仅意味着府库将前所未有的充盈,军队粮饷无忧,更意味着林凡推行的这一套融合了现代管理思维与古代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获得了最广大基层百姓的拥护。民心,这乱世中最宝贵的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林凡汇聚。
粮仓充盈,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便是军心士气的极度高涨以及扩军备战的底气。
宛城与襄阳两处大校场上,杀声震天,操练如火如荼。有了充足的粮饷保障,周卓、邓义等将领严格按照林凡制定的“精兵政策”与全新操典,对军队进行着近乎严苛的训练。队列、阵型、弓弩、格斗、体能……每日操练不休。因鄀县之事立威,加上粮饷充足、赏罚分明,军中士气如虹,士卒皆以身为荆北军为荣。
更引人注目的是军队装备的更新换代。利用与西凉贸易换来的优质皮毛、生铁,以及自身工坊不断提升的工艺,一批批崭新的装备被下发到部队。环首刀更加锋锐坚韧,矛戟更加结实耐用,尤其是制式弩机,经过工匠们的不断改良,射程与威力皆有提升。虽然还无法做到全军披甲,但皮甲的普及率以及关键部队的铁甲配备率,都有了显着提高。
林凡在周卓等人的陪同下,巡视宛城军营。看着校场上那些龙精虎猛、装备齐整的士卒,他心中豪情激荡。
“伯勇,如今我军战力,比之曹操精锐如何?”林凡问道。
周卓咧嘴一笑,信心满满:“军师,不是俺老周吹牛!若是平原列阵而战,同等兵力下,俺们现在绝对不怵曹军的虎豹骑!咱们的兵吃得饱,练得狠,家伙事儿也好!就是……就是骑兵还差得远,好马太少,骑术也还需磨练。”
林凡点头,骑兵确实是短板,非一日之功可以弥补。“无妨,循序渐进。步卒乃根本,先练好步卒。骑兵之事,我与马腾将军的盟约中已有安排,日后会逐步改善。”
除了军事,民生的改善也同样显着。官营工坊出产的优质铁制农具、更加洁白柔韧的“荆北纸”、甚至一些改良的日用器物,开始通过官定的商贾,流入民间市集,价格相对公道,深受百姓欢迎。由劝学署推动,在各县设立的蒙学,虽然规模尚小,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童入学,琅琅读书声开始在一些乡野响起,这是希望的声音。
这一日,林凡微服出行,在襄阳城内闲逛。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百姓衣着虽仍多朴素,但面色红润,步履从容,与去年初入城时所见到的惶惑麻木,判若云泥。他甚至在一处新开的茶肆里,听到几个老者在闲聊,言语间对“林军师”的新政赞不绝口,称其为“刘景升后难得的能吏”。
“民心可用啊。”跟随在旁的庞统低声感叹。
林凡微微一笑,心中慰藉。他所追求的,不正是此情此景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