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风雅宋朝 > 第22章 君子之争

风雅宋朝 第22章 君子之争

作者:户外老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0:35:06

元佑元年的夏天,汴京城热得像个蒸笼。可比起这天气更让人透不过气的,是朝堂上新冒出的一股邪火——旧党内部自己打起来了!

要说这事还得从一场丧事说起。那天文彦博的老母亲去世,满朝文武都去吊唁。苏轼也跟着去了,结果就闹出了一场大风波。

一、丧礼风波

程颐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老古板。他严格按照古礼安排丧事,要求所有来宾都必须穿着素服,言行举止要庄重肃穆。

偏偏苏轼最讨厌这套虚头巴脑的规矩。他穿着一身常服就来了,还在灵前跟同僚有说有笑。

程颐一看就火了,当场训斥道:"子瞻!此乃丧礼,岂可如此轻浮!"

苏轼满不在乎:"程夫子,人生在世,哭哭啼啼是一天,说说笑笑也是一天。老夫人高寿而终,这是喜丧,何必搞得如此压抑?"

"荒谬!"程颐胡子都气歪了,"礼法岂能儿戏!"

两人就在灵前吵了起来,把文彦博气得直跺脚:"二位要吵出去吵!别惊扰了先人!"

这事第二天就传遍了京城。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议论:

"听说了吗?苏学士和程夫子在文太傅家吵起来了!"

"为什么啊?"

"说是为了丧礼的规矩..."

二、蜀洛朔党

谁都没想到,这场争吵就像在干柴堆里扔了个火把,把旧党内部积压的矛盾全点燃了。

朝中大臣很快分成了三派:

以程颐为首的"洛党",都是些讲究礼法的道学先生。他们看不惯苏轼那帮人放浪形骸的作派。

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觉得程颐那些人太死板,整天把"礼法"挂在嘴边,实在烦人。

还有以刘挚为首的"朔党",主要是河北籍的官员。他们自诩为司马光的正统传人,两边都看不上。

三派人马在朝堂上吵,在酒桌上吵,连上个厕所碰见都要互相瞪两眼。

有一次更离谱。苏轼写了一首咏竹的诗,其中有"累尽神仙署竹郎"的句子。程颐的门生立刻上书弹劾,说这是"影射朝政,居心叵测"。

苏轼气得直跳脚:"我写竹子碍着谁了?"

三、司马光的烦恼

最头疼的要数司马光。这位老先生本想着一心一意废除新法,谁知道后院起火了。

这天,洛党的贾易跑来告状:"司马公,苏轼在国子监讲课,居然说'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这成何体统!"

没过一会儿,蜀党的吕陶也来了:"司马公,程颐在经筵上指桑骂槐,说某些人'不学无术',这分明是在攻击苏学士!"

司马光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诸位!大敌当前,新法余孽未清,你们怎么自己先斗起来了?"

可惜没人听他的。三派人马越斗越凶,连带着地方官员也站队表态。四川籍的官员支持苏轼,河南籍的官员支持程颐,河北籍的官员支持刘挚。

好好的朝廷,愣是变成了同乡会。

四、程门立雪

要说程颐这人,虽然古板,但学问确实好。他在洛阳开馆授徒,慕名而来的学生能把门槛踏破。

最有名的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那天下着大雪,学生杨时和游酢来请教问题,见老师正在午睡,就站在雪地里等。等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深。

这事传开后,程颐的名声更响了。他的门生也越发得意,觉得自家老师才是儒学正宗。

苏轼听说后,只是笑了笑:"站雪地里等?这不是傻吗?直接把我叫醒不就得了?"

这话传到程颐耳朵里,又把老先生气得不轻。

五、东坡肉与理气论

两派的差别,从吃饭上就能看出来。

苏轼是个美食家,最爱研究吃喝。他被贬黄州时,发明了"东坡肉",还写了篇《猪肉颂》,把这道菜的做法传遍天下。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在宴会上吟诵自己的诗句,得意洋洋。

程颐却从来不参加这种饮宴。他认为"吃喝玩乐"都是玩物丧志,真正的君子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有一次,两派在经筵上又吵了起来。苏轼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程颐反驳:"应当克己复礼。"

争到激烈处,程颐搬出他的"理气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苏轼立刻打断:"那天理让不让人吃肉?"

满堂哄笑。程颐气得当场拂袖而去。

六、老太太发火

这场闹剧终于惊动了帘子后面的高太后。

老太太一开始还觉得文人吵架挺有意思,后来发现事情不对劲了——这些人都忙着内斗,朝政都没人管了!

"成何体统!"太后在寝宫里大发雷霆,"先帝才走了几天?他们就闹成这样!"

她把三派的头头都叫来训话:

"程颐!你是老师,要有容人之量!"

"苏轼!你是学士,要注意言行!"

"刘挚!你是御史,要调和鼎鼐!"

三人唯唯诺诺地退下,可一出门又互相瞪了一眼。

太后看着他们的背影,无奈地摇头:"这些人啊...还不如王安石呢!"

七、渔翁得利

就在旧党内斗的时候,变法派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章惇被贬到岭南后,并没有消沉。他联络各地的变法派官员,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让他们斗吧,"章惇在给蔡确的信中写道,"斗得越凶,对我们越有利。"

果然,由于旧党内耗,朝政开始出现混乱。新法废除得太急,很多政策衔接不上,各地怨声载道。

更糟糕的是,边境的防御也松懈了。西夏听说宋朝内部不稳,又开始在边境挑衅。

"看到了吧?"章惇得意地对儿子说,"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夜色深沉,汴京城里依然暗流涌动。没有人注意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而在江宁的王安石,听说朝中的闹剧后,只是淡淡一笑:"早知如此..."

这句话没有说完,但其中的意味,却值得每个人深思。

(第四卷 第二十二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风雅宋朝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