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沈知意推开厨房门时,天光已落满石阶。她没去灶台,而是径直走向桂花树下的石桌,翻开那本记录来访者的册子。昨日新增三人,连同前日的六人,名单上已密密麻麻写到第三页。柴房里两架茶叶编号至二十九,最后一筛青叶昨夜才炒完,还未来得及分装。
她指尖划过“李阿婆”三字,想起昨夜对方临走时低声说:“我孙女也想来。”
院外传来脚步声,不疾不徐。裴砚提着一只布包进来,放在石桌上,木柄茶筛的轮廓在布下清晰可见。
“老张要搬了。”他说,“隔壁铺子空出来,月底就能接手。”
沈知意抬头。那间杂货铺她走过无数次,低檐窄门,多年积尘,却正紧挨着桂语斋后墙。
“我去看过。”裴砚继续道,“屋内木架还在,地面虽旧但未塌陷。若翻修墙面、重设通风口,足够作正式储茶与待客之所。”
她合上册子,没有立刻回应。风从院角吹来,掀动纸页一角。阿斑蹲在门槛上,尾巴轻轻一摆,跳下石阶溜出门去。
午后两人一同前往查看。推门时木轴发出轻响,阳光从窗格斜切进来,照出空气中浮动的微尘。货架靠墙而立,顶上覆着油纸,尚可使用。后间有小门通向后院,若打通,可直连祖屋柴房。
“只需一道矮墙拆开,再加防潮层。”裴砚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好的图纸展开,“前厅设三席,供人品茶静坐;中庭留空,放矮案与蒲团;后区为制茶所用,保原有工序不变。”
沈知意沿着墙边走了一圈,在角落停下。这里原是堆放杂物处,如今空荡干净,只余几枚钉子嵌在木板上。她伸手触了触墙面,指腹带回些许剥落的灰漆。
“读的人未必喝茶,喝茶的人未必愿读。”她忽然开口,“若只是摆几本书,反倒显得刻意。”
裴砚站在门口,闻言走近一步:“那就设‘读茶席’——饮者可自取古籍复刻本翻阅,书由书坊提供,不限时,不收费。”
她转头看他。他目光平静,像早已想过千遍。
“你打算拿哪些书?”
“《节令考》摘录、《茶经注疏》影本,还有些民间抄本话本。”他顿了顿,“不是孤本,不怕损毁。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坐下来看。”
沈知意望着中庭那片被阳光照亮的地面。仿佛看见某个雨天,一位老人撑伞进来,抖落水珠,坐在案前翻开一页泛黄纸张。
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
回程路上,陈婶迎面赶来,手里拎着个竹篮。“我刚听张嫂说你们去看铺子了?”她眼睛发亮,“这可是大事!我跟你说,杨嫂正愁找不到活计,手脚利索得很,丈夫走得早,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采茶炒茶都熟门熟路。”
沈知意记得杨嫂。五十上下,常在春日茶山上低头劳作,衣袖卷起,手腕有力。
“让她来试试。”她说。
三日后,杨嫂站在灶台前,双手稳稳托住一筛青叶,放入滚烫铁锅。火候比前两日更准,杀青后的叶片蜷曲均匀,色泽青绿。
“可以。”沈知意递过一方粗布,“以后每日辰时来,负责初筛、控火、称量分包。工钱按月结,你女儿放学若无处去,可带她来坐一会儿。”
杨嫂接过布巾,手指微微发颤,低头应了一声“好”。
新店动工那日,沈知意亲自监工。匠人拆开两屋之间的矮墙,砌上防潮砖,又在后区加装排烟口。裴砚送来第一批书籍,用油纸包好堆在中庭,每本扉页盖有书坊朱印。
首日试运行,晨光刚透窗棂,沈知意便带着杨嫂将三席茶具摆齐。前厅点了炭炉,水沸声轻响。第一批茶叶泡开,香气缓缓弥漫。
上午仅两人进门。一位老农坐了片刻,喝了半盏便离开,临走留下一句:“坐着踏实。”
中午来了三位妇人,围着中庭矮案翻看一本手抄节气歌谣,笑谈儿时记忆。
傍晚收工,裴砚走进来,递上一本新册子。封面无字,内页却已记下七条反馈:
“坐在那儿,想起小时候爹教我背诗。”
“孩子自己拿了本书看,我没催他,他也忘了闹。”
“不是为喝茶来的,是想找个地方静静。”
沈知意一页页看完,放进木箱底层。她回到桂花树下,取出那本始终随身的手稿,翻开最后一页。
墨迹无声浮现:**“努力终有成果。”**
她没有提笔回应,只是轻轻合上本子,指尖抚过封皮的纹理。
阿斑不知何时卧在门槛上,眯着眼晒最后一点夕阳。裴砚站在院中,手里拿着明日要送来的书单,袖口沾了些许纸灰。
沈知意起身走进厨房,取出一杯温茶递给他。他接过去,吹了口气,喝下一口。
“明天开始,每天送十本。”他说,“轮换更换,避免积尘。”
她点头。
“杨嫂的女儿今天画了幅画。”他忽道,“贴在读茶席的柱子上,画的是两个人喝茶,旁边写了‘安静的地方’。”
沈知意望向新店方向。门未关严,透出一线暖光。
她转身回屋,将手稿放进木箱,盖上盖子。
裴砚站在原地,看着她背影消失在门后。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空杯,杯底残留一圈浅褐色茶渍,形状像一片小小的叶子。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