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从袖中取出那张折好的纸页,摊在石桌上。纸角有些发皱,是昨夜写完后攥在手里的痕迹。她没看裴砚,直接用剪刀裁下一段文字——关于第三次焙火失败的记录,上面写着温度失控时茶叶焦边的模样。
“我们可以讲这个。”她说,“但不说具体多少度。”
裴砚接过纸条,看了一会儿。他点头说:“别人能抄名字,抄不了我们踩过的坑。”
他们决定把过程拍下来。不用复杂的设备,也不请人帮忙。就用书坊里那台老旧的录像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对着试验台和晒匾的方向。
第一天拍摄是在清晨。阳光刚照进院子,沈知意站在东棚前筛茶青。她动作很慢,手指穿过竹筛的缝隙,抖动几下,再换一个角度。镜头对准她的手,却因为角度太低,只拍到了半截袖子和一缕垂下的发丝。
裴砚回放了一遍,画面晃动,声音杂乱。阿斑在镜头前走过,尾巴扫过支架,整段视频就断了。
“不行。”他说,“看不出我们在做什么。”
沈知意没说话。她让阿斑蹲在镜头旁边,自己重新开始筛茶。这一次她不急着翻动茶叶,只是静静地看着阳光落在叶子上的样子。风吹过来,竹筛轻轻晃了一下,阿斑打了个哈欠,趴了下来。
她按下录制键。
这次没有剪辑,也没有解说。整整十分钟,镜头只对着竹筛与指尖之间的距离。风声、树叶响动、远处鸡鸣,还有灶火燃烧的声音,都被录了进去。
午后他们又试了一次。裴砚坐在试验台前翻笔记,纸页一张张翻过去。摄像机放在对面,不动。他停下笔,喝了一口茶,又继续写。整个过程持续了二十分钟,画面几乎没有变化。
可当他们晚上回看时,发现这种安静反而让人看得更久。
“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沈知意说,“不解释,只呈现。”
第二天,他们在村口贴出告示:桂语斋将发布第一支视频,内容为“春山合”研发实录,无配音,无字幕,仅记录真实过程。
陈婶路过看了一眼,念出声来:“啥叫真实过程?”
没人回答她。
第三天早上,视频上传到本地文化平台。标题很简单:《桃溪·第三十七日》。
当天傍晚,裴砚打开电脑查看。播放量不高,但有十几条评论。有人说画面太静,但也有人说,看着看着就不想关了。
他截了图,存进文件夹。
接下来要做的事更具体。他们准备办一场线上品鉴会。不是直播卖货,也不是宣传功效,而是邀请愿意了解这款茶的人,先尝一口样品。
沈知意写了三十封信。每一封都用手抄的方式写下同一段话:“此茶未成,诚邀共证。”她在每封信末尾压了一片干桂花,然后把试制的小包茶叶装进信封。
裴砚负责整理邮寄名单。他在纸上列出几个常来喝茶的老顾客,加上几位曾在书坊借阅古籍的年轻人。名单写满后,他用牛皮纸包好,准备第二天送去邮局。
傍晚时分,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核对清单。她一条条划掉已封装的编号,确认无误后盖上私印。阿斑趴在她脚边,耳朵随着院外的脚步微微转动。
她抬头看见裴砚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最后一张宣传单。
“贴好了?”她问。
“贴好了。”他说,“书坊橱窗也换了新笺。”
两人没再多说话。她把最后一只信封放进木箱,锁好。月亮已经升起来,照在东棚的门上,插销完好。
裴砚转身离开祖屋,沿着青石路往镇上走。他走得不快,经过桥头时停了一下,看见水面上浮着一点月光。他没停留太久,继续往前。
回到书坊,他打开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截图。那是那段十分钟的长镜头视频,在一个本地论坛被转发了三次。评论不多,但有一条写着:“原来有人还在这样做事。”
他把截图打印出来,夹进笔记本里。
与此同时,沈知意起身走到灶房,检查铁锅是否盖严。她顺手摸了摸墙边的工具架,确认所有记录本都在原位。她走出厨房,看见晒匾上空无一物,知道明天还要再炒一批。
她回到院中,坐下。风从巷口吹进来,掀动了桌上的一张纸。她伸手按住,发现是刚才核对清单时落下的一页。
她没捡起来。
远处山道依旧安静,没有脚步声靠近。东棚的门关着,铃铛未响。
三十份茶样已经备齐,等明日寄出。
沈知意站起身,走进屋内。她脱下外衫挂在衣架上,点亮油灯。灯光照在墙上,映出一道清晰的人影。
她坐在桌前,打开日记本,写下一行字:今日事毕。
笔尖停顿片刻,她又补了一句:明日待回音。
写完她合上本子,吹熄灯。
窗外,月光照在晒匾边缘,那里有一小块湿痕,像是谁不小心碰倒了水杯留下的。
一只猫爪印从门槛延伸到茶具旁,停在未收起的毛笔边。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