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睁开眼时,天刚亮。她没起身,只是盯着房梁看了几秒。昨晚保存的文档还在平板里,标题是“茶与科技融合初步构想”。她伸手摸到床头,把设备打开。
屏幕亮起,那三个词还在:感知、还原、参与。她滑动页面,看到自己录下的语音笔记最后一句:“能不能让一杯茶,既知人心,又见往事?”
她坐起来,穿好衣服,拿着平板走到院中。桂花树下摆着一张木桌,砚台边放着昨夜写完的手稿。阿斑已经趴在案角,尾巴轻轻摆动。
沈知意把手稿铺开,轻声说:“再试一次。”
她将手稿放在树影下,静静等着。大约过了十分钟,茶叶上的纹路开始浮现,像细小的枝杈慢慢生长。她取出平板,打开扫描程序,对准叶片表面。屏幕上出现了一串波动曲线,起伏不规则。
这是第一次把纹路转成数据图像。她不知道这算不算情绪的痕迹,但至少,它能被看见了。
裴砚来的时候,她正低头调整扫描角度。他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本旧书和一堆零件。
“我带了《光学成像原理》。”他说,“还有拆下来的VR眼镜。”
沈知意点头,把平板递给他看波形图。“这是我刚扫出来的,看起来像心跳图,但节奏不一样。”
裴砚翻了几页书,在纸上画了个框,写下四个环节:书写、生纹、采集、反馈。然后连成一圈。
“如果这个循环成立,我们就能做一个小系统。”他说,“先从一段记忆开始。”
他们决定用“春日采茶”作为第一个实验内容。沈知意记得十年前清明那天,雾还没散,她跟着陈婶进山。露水打湿了裤脚,指尖碰嫩芽时有微凉的触感。
她说:“我想让人喝这杯茶的时候,也能感觉到那天的温度。”
裴砚记下关键词:晨露、炒锅热气、山风。
当天下午,沈知意去了老茶坊。陈婶正在翻炒新摘的茶叶。她没说明来意,只说想录点声音。手机藏在外套口袋里,对着锅底方向。
锅铲刮过铁面的声音很沉,叶片在高温下发出细微爆裂声。陈婶呼吸平稳,偶尔哼一句采茶谣。风吹进门缝,带动屋角的干草沙沙响。
这段录音后来被剪辑成一分半钟的音频。沈知意戴上耳机听了一遍,闭上眼,眼前真的浮现出那个早晨的画面。
她明白了一件事:不需要完全真实的还原,只要关键细节到位,人的记忆就会自动补全。
另一边,裴砚在书坊后屋研究温控装置。他拆了取暖炉的小模块,接进一只仿瓷茶杯内壁。杯身加了三层材料,外层隔热,中间嵌入微型加热片,最里层涂了食品级导热涂层。
测试时,他设定三个阶段温度。第一段是18℃,模拟清晨露水沾手的感觉;第二段升到65℃,对应杀青时锅边的热浪;最后一段回落到22℃,代表摊晾时山间的微风。
沈知意端起杯子,按提示顺序饮用。当温度变化传到掌心时,她手指微微颤了一下。
“像是回到了灶台前。”她说。
两人把音频和温控杯结合起来,在祖屋堂屋做了一次完整模拟。关灯,戴耳机,手持特制茶杯,听着炒茶声,感受温度流转。
虽然没有画面,但那种沉浸感已经初现。
第二天清晨,沈知意开始制作VR片段。她不用三维建模,而是把自己手绘的插图扫描进电脑,做成逐帧动画。画面风格简单,线条柔和,颜色偏淡。
主角是个背影少女,挎着竹篮走进茶园。阳光从云隙落下,照在叶尖上。她的手伸出去,轻轻掐下一片嫩芽。镜头缓缓上移,拍到远处山坡上的老屋轮廓。
背景音用了那段采茶录音,去掉人声部分,保留风声、脚步声和锅铲摩擦声。
最后两秒钟,画面变暗,浮现一行小字:“你记得吗?”
裴砚负责编程。他在VR设备里设置触发机制:只有当用户饮用特制“清明款”桂语茶,且茶汤温度达到60℃时,视频才会自动播放。
首次测试安排在傍晚。
沈知意坐在堂屋中央,戴上VR头显。裴砚递来一杯刚泡好的茶,温度正好。
她喝了一口,热流顺着喉咙下去。几乎同时,耳边响起熟悉的炒茶声,眼前光影闪动。
她看见自己十年前的样子,站在坡上,抬头望天。云层裂开一道口子,阳光落下来,暖得让她想哭。
她的手还握着杯子,指节发白。
两分钟后,视频结束。头显自动关闭。她摘下来,眼睛有些湿。
“原来……真的可以回去。”她说。
裴砚站在旁边,手里拿着记录本,上面写着各项参数。他没说话,只是把刚才的数据存进U盘。
沈知意打开平板,新建一页文档。她敲下一句话:“科技不是替代讲述,而是让沉默的故事被听见。”
窗外,风铃响了一下。
裴砚走出院子,站在桂花树下。手里捏着一张新的电路草图,边角有几处涂改痕迹。他抬头看了看屋里的灯光,转身朝书坊方向走。
沈知意没动。她把VR设备放回桌上,又点开录音功能。
按下录制键。
屋里很静。
她说:“第二次尝试完成。声音、温度、画面都连上了。下一步,怎么让更多人体验?”
话音落下,阿斑跳上桌子,鼻子凑近那只特制茶杯,闻了闻,然后趴了下来。
沈知意看着它,忽然想到什么。
她重新打开文档,在最后一行加了一句:
“也许,下一次可以让饮茶的人,自己走进故事里。”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