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一九九九年的最后一个月——十二月。北方的寒风愈发凛冽,校园里的梧桐树叶早已落尽,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勾勒出坚硬的线条。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冰冷的空气里,学生们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裹着围巾,行色匆匆。然而,与这日渐严寒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定农业大学校园里持续升温、愈演愈烈的一股热流——庆祝澳门回归的喜庆气氛。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校园就被各种形式的庆祝元素装点了起来。主干道两旁的路灯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绿色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交替悬挂,迎风招展,成为冬日里最亮眼的色彩。各大教学楼、宿舍楼门口,都拉起了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激动人心的标语:“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喜迎澳门回家,共筑民族辉煌!”、“雪百年国耻,扬民族气节!”……墨迹饱满,字字铿锵。
进入十二月,各种规模的庆祝活动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地涌现。首先是学校层面组织的大型活动。学校大礼堂连续几个晚上都灯火通明,举行了多场以澳门回归为主题的报告会和讲座。邀请来的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有声情并茂讲述澳门历史沧桑的老教授,还有即将奔赴澳门参加相关活动的优秀学生代表。吴普同和室友们一起去听了一场。能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当主讲人讲到鸦片战争后葡萄牙逐步占领澳门、中国政府为恢复行使主权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时,台下寂静无声,每个人都屏息凝神;而当讲到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回归庆典筹备等激动人心的时刻时,会场里又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种置身于宏大历史叙事中的集体共鸣,让吴普同感到心潮澎湃,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除了严肃的报告会,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各院系都拿出了看家本领,排练了精彩的节目。畜牧兽医学院组织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合唱比赛,要求各个班级参加。吴普同所在的99级1班,在班长康大伟和学习委员王心凌的组织下,也选定了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歌唱祖国》。于是,一连好几个晚上,只要没有必修课,班里同学就会聚集在分配到的空教室里,在文艺委员的指挥下反复练习。起初,大家还有些不好意思,声音放不开,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尤其是当雄壮的旋律和充满力量的歌词反复唱响时,一种集体的荣誉感和爱国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连平时有些散漫的周磊,也扯着嗓子唱得满脸通红;内向的张卫平,虽然声音不大,但每次都认真跟着节奏点头。吴普同站在队列里,感受着身边同学们发出的汇成一股的力量,觉得自己的声音也融入了这洪流之中,仿佛通过这歌声,自己也参与到了那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历史性时刻之中。最终在学院的比赛中,他们班虽然没能拿到最高名次,但那种全力以赴、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极具感染力。
校园的公告栏和海报墙,更是被各式各样的活动海报所覆盖。“迎回归”知识竞赛、“澳门的历史与未来”征文比赛、“我眼中的祖国统一”演讲比赛、澳门风情图片展、甚至还有教唱澳门民歌的小型工作坊……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学生会和各个社团都开足了马力,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展示着组织的活力和同学们的才华。
这种浓厚的氛围,自然也渗透到了316宿舍的日常生活中。晚上熄灯后的“卧谈会”,话题也常常围绕着澳门回归展开。
“你们说,到时候回归仪式,会不会全球直播?咱们能看到吗?”周磊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问。
“肯定直播啊!这么大的事儿!估计食堂电视会放吧?”康大伟分析道。
“听说澳门那边现在发展得可好了,赌场特别多,不过那不是咱们该关心的。”梁天赋消息似乎更灵通一些。
李政推了推眼镜,比较理性地说:“关键是主权回归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殖民历史的彻底终结。”
“是啊,‘一国两制’真是太了不起了!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去澳门看看。”吴普同也忍不住插话,语气里充满向往。
就连平时对集体活动不太感冒的李学家,也会在大家讨论时插上一两句,张卫平虽然依旧沉默,但也会默默地听着。澳门回归这件事,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宿舍里性格各异的几个人,在特定的话题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吴普同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大事并非遥不可及的新闻联播里的画面,而是真真切切地与每个人的生活、情感产生了联系。他去食堂吃饭,能看到电视里滚动播放的关于澳门回归的新闻片段和专题报道;他去上课,听到老师在讲专业课前,也会结合时事,引申出对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感慨;他去图书馆,发现关于澳门历史、地理、文化的书籍都被摆放在了显眼位置,借阅的人很多。这种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国家的强大与统一,是每个个体能够安心学习、追求梦想的最坚实后盾。这种认知,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来得更加深刻和直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