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号”空间站,如同一个在漆黑绒布上缓缓展开的、由金属与光芒构成的几何花朵,已然初具规模。多个核心舱段的成功对接,使其不再是散落的积木,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悬浮于地球之上、承载着文明希望的微小孤岛。
现在,它需要主人。
首批长期驻站宇航员的选拔,在联邦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竞争。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是迈向未知深空的第一步,也可能……是直面“深渊”的第一道防线。每一个候选人都经过了最严苛的身体、心理和专业技能筛选,他们不仅要能应对太空环境的挑战,更要具备在绝对孤立和潜在致命威胁下,保持冷静与决断力的强大意志。
最终,一支由六人组成的精英团队被确定。指令长,是经验丰富、曾参与过“深渊”初期勘探(远程指挥)的老宇航员,陈锋。队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生物学家、物理学家以及一名负责安全与外部作业的“黎明之剑”前成员,代号“鹰眼”。
出征仪式,没有盛大的庆典,只有肃穆与沉重。
在新希望城中心广场,那巨大的猩红倒计时牌下,六名身着深蓝色宇航服的队员,如同古希腊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站成一排。他们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无数通过直播观看的联邦公民,默默注视着他们。
江辰亲自为他们授旗——一面特制的、印有联邦徽记和“曙光”字样的深空旗帜。
“陈锋指令长,以及‘曙光号’首批驻站队员们,”江辰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广场,也传入每一个观看者的心中,“你们即将前往的,不仅是太空,更是联邦的前沿,是文明的眼睛,也可能……是未来的战场。”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坚毅而年轻的脸庞:“我知道,前路未知,风险难测。但联邦需要你们在那里,需要你们守护我们的‘眼睛’,需要你们在孤寂的星海中,为所有人点燃那盏不灭的‘曙光’。”
“请记住,你们的身后,是亿万同胞的期盼。你们的每一次呼吸,都连接着地球的心跳。无论遇到什么,联邦,与你们同在!”
“为了联邦!为了文明!”六人齐声怒吼,右手握拳,重重击打在左胸,发出沉闷而坚定的声响。那一刻,悲壮与豪情交织,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发射过程顺利得令人心醉。改进后的“归巢”火箭,稳稳地将载人飞船“希望号”(以空间站命名,寓意承载希望)送入预定轨道。随后,飞船与“曙光号”成功完成自主对接。
当气密门缓缓打开,陈锋第一个飘入“曙光号”的主通道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使命感涌上心头。尽管通过模拟器早已熟悉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但亲身置身于这寂静、微重力、依靠人工系统维持生机的金属空间,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报告地面,‘希望号’乘组已顺利入驻‘曙光号’。一切系统正常,我们……到家了。”陈锋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回地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地面指挥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暂时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
然而,常驻生活的挑战,很快便接踵而至。
失重环境带来的生理不适,需要时间适应;循环系统运行的微弱噪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考验着神经;透过舷窗看到的地球,美丽而脆弱,却也提醒着他们与家园的遥远距离,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蔓延。
但他们是精英,是背负使命的战士。他们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 工程师 每日巡检各个舱段的设备运行情况,处理各种预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小故障。
· 生物学家 在“神农”舱内精心照料着水藻、小麦苗等实验作物,记录它们在太空环境下的生长数据,这是未来长期生存的关键。
· 物理学家 操作着“望舒”天文台的延伸设备,持续监测“深渊”遗迹的能量读数,并扫描深空,寻找任何可能与“群星归位”或“古老者”相关的蛛丝马迹。
· 医生 则密切关注着每一位队员的身体指标和心理状态,定期进行远程会诊。
日子在忙碌与规律中流逝。空间站运行平稳,各项实验数据不断传回地面,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始终存在。
代号“鹰眼”的前特种兵,感觉最为敏锐。在一次例行的舱外设备维护中,他漂浮在空间站外,背后是深邃的宇宙,脚下是蔚蓝的地球。就在他专注于手中工具时,一股没来由的寒意顺着脊柱爬升,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凝视着他。他猛地回头,身后只有无尽的虚空和遥远星辰。通讯频道里一切正常,传感器也没有任何报警。
“错觉吗?”他喃喃自语,但握着工具的手,却不自觉地收紧。他相信自己的直觉,那是无数次生死边缘磨砺出的本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