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痘疹千秋:一场与天花的生死决战
天启十八年寒冬,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往日喧嚣的太和殿前广场空无一人,只有刺骨的北风卷起落叶。乾清宫内,江辰面前摊开一份八百里加急奏折,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案,每一下都像是命运的倒计时。
"直隶痘疫大起,十日之间,死者三万...京师九门已闭,然疫势难控..."兵部尚书念奏折的声音在颤抖,"顺天府奏请...请迁都暂避。"
"迁都?"江辰猛地抬头,目光如刀,"朕若弃京城百万生灵于不顾,何颜面对天下?"
二、 太医院的分歧
太医院内,争论已经白热化。院使周道安面色凝重地展开一幅《痘疹溯源图》:"陛下,天花乃天刑之疾,当以人痘接种法预防。取痘痂研粉,吹入鼻窍,虽险却有效。"
"人痘法十死其一!"年轻的太医徐仁轩激动地打断,"臣在广东亲眼所见,洋人用牛痘法,取牛痘浆种人臂,安全百倍!"
满堂哗然。老太医们纷纷斥责:"以畜生病菌种人,成何体统!华夏医术千年,何须效仿蛮夷!"
徐仁轩跪地泣诉:"臣愿以性命担保!去年粤东痘疫,用牛痘者无一人死,而人痘死者逾千!"
江辰凝视着这个年轻的太医:"若朕准你试行,你需要什么?"
"需要活牛,需要人手,最重要的是——需要破除成见的勇气。"
当夜,紫禁城西北角破例建起牛棚,二十头精选的奶牛被秘密运入。这个后来被称为"种痘司"的地方,成为帝国抗击天花的第一个堡垒。
三、 第一批接种者
寻找第一批接种者异常艰难。尽管朝廷悬重赏,应者仍寥寥。百姓私下传言:"牛痘种了会长角会变成半人半牛的妖怪"。
转机出现在一个清晨。顺天府衙前,乞丐刘老六抱着奄奄一息的孙子跪地哭求:"反正都是死,不如试上一试!"
接种那日,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当徐仁轩用银刀在孩童臂上划出十字伤口,涂抹牛痘浆时,有人惊呼有人念佛。刘老六紧闭双眼,老泪纵横。
七日后,孩子不仅未死,反而面色红润。更神奇的是,当月痘疫席卷乞丐聚居的城隍庙,唯独接种过的孩子安然无恙。
"神迹!真是神迹!"消息如野火传遍京城。百姓开始主动要求接种,队伍从种痘司排到正阳门。
但反对势力也在暗中集结。以太医赵守仁为首的保守派上书弹劾,称牛痘是"妖术",要求立即停止。更可怕的是,有谣言说接种牛痘的孩子会断子绝孙。
四、 皇子的抉择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二皇子染痘的消息传来。整个太医院束手无策,人痘接种风险太大,而不种痘必死无疑。
深夜,皇后褪去凤冠,素服跪在江辰面前:"陛下,臣妾听闻牛痘法...或许可救皇儿。"
养心殿内,江辰面临登基以来最艰难的抉择:若用牛痘法救皇子,等于公开支持新法;若失败,不仅丧子,更将失信于天下。
"父皇,儿臣愿试。"虚弱的声音从帘后传来。不知何时,二皇子挣扎着起身,"儿臣若能以性命证牛痘之效,死亦无憾。"
接种在宗庙前举行,百官观礼。当徐仁轩颤抖着手为皇子接种时,连最反对的老臣都屏住了呼吸。接下来的七日,整个朝廷都在焦灼中等待。
第七日黎明,皇子寝宫传出喜讯:痘疹消退,皇子康复!消息传出,京城钟鼓齐鸣。曾经最激烈的反对者赵守仁当众折断自己的医匾:"老朽糊涂,险些误国误民!"
五、 全国推行
借着皇子康复的东风,《天花灭绝令》正式颁布:全国推行强制牛痘接种,违者重罚。帝国机器全力开动:
在江南,学堂改成接种点,师生学习接种技术;
在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接种队就骑着骆驼追赶牧场;
在西南,土司起初抵制,直到接种队救活染痘的土司之子;
甚至连海外藩属国都派来使者学习。
但困难超乎想象。在山东,有人散布谣言说接种是朝廷控制人口的阴谋;在湖广,有接种官被当作"妖人"殴打;最严重的是河南,爆发了万人抗接种暴动。
张崮亲赴河南,不是镇压而是解惑。他请来已经康复的接种者现场说法,让百姓亲眼见证效果。当一位母亲抱着接种后躲过痘疫的孩子跪地感谢时,坚冰开始融化。
"百姓不是愚昧,只是缺乏了解。"他在奏折中写道,"以诚心待之,必以信任报之。"
六、 最后的决战
推行三年后,天花疫情大幅减少。但太医令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偏远山区仍有疫情,若不根除,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于是,一场名为"扫穴行动"的战役打响。接种队深入苗疆深山、西北荒漠、东海孤岛,誓要找到每一个漏种者。
在岷山深处,接种队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正爆发天花。村民视瘟疫为山神之怒,拒绝救治。女医官林婉清毅然留在村中,一边救治一边科普,最终用诚意打动村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