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勺以一道构思巧妙的【文武酥】暂时平息了苏轼与袁枚关于“火候”的争论。那酥点外层以高温快烤形成焦脆(武),内馅却以低温慢烘保持流心软糯(文),一口下去,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与火候体验在口中交融,让两位美食家暂时搁置争议,转而共同品味这“刚柔并济”的妙处。
然而,姜小勺的心思已不全在美食研讨上。袁枚带来的“火候哲学”启发,结合【秩序结晶】成功设置为场域枢纽带来的提升,让他对净化铁锅标记和应对危机有了新的思路。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实践。
或许是感应到了他内心对“规律”与“协调”更深的渴求,翌日午后,当姜小勺正在后院尝试以更精妙的“意念火候”梳理铁锅标记内残余的混沌能量时(净化度已缓慢提升至78%),熟悉的时空波动再次降临。
这次的波动,精准、和谐,带着一种探索天地韵律、追求数理极致的执着气息,仿佛一位致力于用数学解读宇宙一切奥秘的智者。
光涡中,一位身着明代士人服饰,面容清瘦,眼神专注而充满理性光芒的老者,手持一个自制的小型律管和一卷写满复杂演算的稿纸,迈步而出。他一出现,耳朵便微微一动,目光瞬间被厨房里冰箱运行的轻微嗡鸣、以及远处街道隐约传来的汽车喇叭声所吸引。
“咦?此声……音高恒定,频率奇特,非丝非竹,非金非石,是何原理发声?”他完全无视了环境的变化,职业病发作,侧耳倾听,手指还在虚空中轻轻敲击,似乎在计算着声音的频率比。
【…时空连接稳定…欢迎莅临:律学家、历学家朱载堉…(当前状态:演算音律/精益求精)…】
朱载堉!世界上第一个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大学者!
姜小勺心中又是一阵惊叹,连忙上前行礼。苏轼和袁枚闻声也好奇地围了过来。苏轼对音律亦有涉猎,袁枚则对一切“格物”之事都抱有浓厚兴趣。
朱载堉这才回过神,向众人还礼,然后便迫不及待地指着冰箱问道:“此箱体发出之嗡嗡声,音高稳定,似是机括运转所致?其内部结构如何?能否一观?”他又指着窗外,“还有那远处时而响起之尖锐鸣声,节奏无常,然每次响起,音高却几乎一致,妙哉!此等发声之物,必然暗合数理!”
姜小勺哭笑不得,只好先解释了一番电动机和汽车喇叭的基本原理(当然极其简化)。朱载堉听得双目放光,连连追问细节,对现代科技带来的精准与可控性赞叹不已:“竟能如此精准控制频率与节奏?若用于音律定调,岂非可臻至完美无瑕之境?”
他的注意力很快又被姜小勺厨房里那些规格统一的碗碟、刻度清晰的量杯、甚至切菜时富有节奏的“笃笃”声所吸引,不断指出其中蕴含的“比例”、“节奏”与“数理之美”,听得众人一愣一愣的。
当朱载堉了解到姜小勺正在尝试“调和”某种混乱能量时,他更是大感兴趣。虽然他不通超凡之力,但他坚信宇宙万物皆有其内在数理规律,混乱亦不例外。
“夫天地之气,有序则有律,无序则失和。”朱载堉捻着胡须,认真地说道,“小友所谓混乱能量,或许并非全然无序,只是其‘律动’超出了常规范畴,或多种‘杂律’相互干扰所致。若能寻得其内在‘频率’,或紊乱之‘节点’,以特定秩序‘频率’介入引导,或可收奇效?正如音律之中,宫商角徵羽,各有其位,相生相克,方能成曲。”
他以音律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起频率、共振、和谐与不和谐音程的概念,虽然用的是古代乐理术语,但其核心思想与姜小勺正在探索的“能量火候”和“意念特性精准应用”不谋而合!
姜小勺如同醍醐灌顶!朱载堉这是为他提供了又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和操作视角!混沌能量或许并非一团乱麻,而是由无数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混乱波动叠加而成?如果他能够像调音师一样,分辨出这些混乱的“音调”,然后以相应“频率”的秩序意念去进行“调律”,是否能更高效地将其“理顺”?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他立刻尝试着,在运用【差意调和】感知混沌标记内部能量时,不再仅仅分辨其“五行特性”,更开始尝试去“聆听”其混乱的“频率谱”。
起初一片嘈杂,如同千万种乐器同时胡乱演奏。但随着他精神高度集中,结合朱载堉传授的一些基础乐理分辨技巧,他渐渐能从那片混沌的“噪音”中,分辨出一些较为突出、反复出现的“不和谐音”——有的尖锐刺耳(高频暴烈),有的沉闷压抑(低频污浊),有的杂乱无章(频段重叠干扰)……
他尝试着,引导一丝【青莲剑意】的锋锐(对应高频),精准地“切割”向那些尖锐刺耳的混乱波动;又以【贾思勰手书】的厚重生机(对应低频),去“覆盖”那些沉闷压抑的污浊意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