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走在图书馆的台阶上,手指插在卫衣口袋里,掌心贴着那个硬盘盒。阳光斜照在台阶边缘,金属外壳的棱角硌着皮肤,有点疼,但她没拿出来。她记得自己已经关掉了所有云端服务,卸载了网卡驱动,连手机都切换成了飞行模式。可刚才路过街角便利店时,玻璃倒映出的画面里,她的购物清单弹窗一闪而过——那不是她打开的。
她没停下,也没回头。
图书馆的自动门滑开,冷气扑面。她径直走向音乐文献区,刷卡借了三本纸质期刊,封面都是旧版《声学研究》。管理员扫了眼她的学生证,没多问。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包里抽出一支普通HB铅笔和一本崭新的横线笔记本,封皮是淡蓝色,右下角印着“BK-01”。
她翻开期刊,一页页翻过,目光停在某段频率分析图上。ΔΣ_SYNC的结构在她脑子里转了整夜,像一段卡顿的旋律。她用铅笔在空白处画下符号:起点是三角,终点是西格玛,中间三个方框。然后写下“3:17”,再画一条波浪线连接它们。
这节奏她太熟了。
她合上期刊,从内袋取出一本旧乐谱——母亲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封皮磨得发白。翻开副歌段,几处标注跳进视线:“3:17校准”。她心跳快了半拍。这不是第一次见这个时间点。小说乱码、系统报错、匿名邮件、temp_data文件的生成时间……全在3:17。
她继续翻页,纸张沙沙响。翻到一页边缘时,指尖触到一点凸起。她凑近看,是极细的铅笔字,几乎被翻页磨平:“若你听见静默回响,请勿回应系统——找F07原始日志。”
她呼吸一滞。
F07。
又是F07。
她立刻想起母亲上课时总提“F07调音法”,说那是她自创的一套音准修正体系,能还原人声最真实的震颤。当时她只当是教学术语,现在想来,那频率编码和ΔΣ_SYNC的波形完全吻合。
她低头在BK-01本上写下:
“F07不是调音法。是编号。”
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
“母亲知道我在被测试。”
她开始列母亲近五年的反常行为。一条条写下来,像拼图:
拒绝用智能钢琴,说电子音“不干净”;
每月17号雷打不动去老城区耳机维修站,但从没拿回修好的设备;
失眠时反复哼《星海幻想曲》副歌,节奏恒定3:17循环;
她写小说时,母亲总会不经意问:“这一章有节奏断裂吗?”
去年冬天,她发烧卧床,母亲坐在床边,用老式录音机放了一段空白磁带,说“听听静默里的声音”。
她盯着这些条目,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母亲从没阻止她创作,甚至鼓励她写歌、写小说。但她总在关键时刻提醒她“别太快”“小心节奏错位”“有些声音不该听”。
现在看,那不是关心。
是预警。
她翻到本子中间,画了个三角:
左边是“系统故障”,右边是“F07”,顶点是“母亲”。
她在三条边上分别标注:
“故障始于3:17报错”
“F07是权限节点”
“母亲留下3:17线索”
然后在三角中心写:“她们在用系统测试我。母亲知道。她留了路。”
她盯着那行字,右手不自觉蹭了下右耳耳垂。
那里空着。
她这几天没戴耳钉,因为一紧张就会去碰它,像在确认自己还在。但现在,她不需要了。她已经不是那个被系统牵着走的林清歌了。她开始反推,反查,反设局。
她合上本子,起身还书。
走出图书馆时,风有点大。她把BK-01本塞进包里,拉紧拉链。路过一家文具店,她进去买了两支铅笔、一个橡皮,还有一把小锁。收银台边摆着一堆小学生用的横线本,她顺手又拿了一本,编号“BK-02”。
店员扫码时随口问:“又要写新故事了?”
她笑了笑:“写作业。”
回到家,她没开电脑。而是把门反锁,拉上窗帘,从抽屉里取出U盘。它还在硬盘盒里,安静地躺着。她没拿出来,只是放在窗台上,让阳光晒着。金属外壳慢慢变暖,像被唤醒的活物。
她坐回书桌前,打开BK-01本。
翻到最后一页,她写下本章的结论:
“系统故障不是bug。是人为设计的测试环节。
观测者通过创作风格、节奏断裂、乱码反馈来评估我的应变能力。
F07是接入密钥,也是母亲留下的逃生通道。
她没直接告诉我真相,因为她知道——
一旦系统察觉‘觉醒’,就会重置或清除。
所以她用3:17、F07、静默回响这些碎片,让我自己拼出答案。
我不是被唤醒的。
我是自己走到信号边缘的。
下一步:找F07原始日志。
不联网,不调云,不碰电子档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