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风波次日,紫禁城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丹陛之下,净鞭三响,百官肃立。
北静王水溶率贾环、王子腾,并新科武状元韩滔、榜眼周猛、探花史成及二甲前十名武进士,身着崭新官袍,垂首恭立于金水桥前,等候陛见。
韩滔、周猛等寒门子弟,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立于这天子堂前?
个个激动得面色潮红,手足无措,却又强自按捺,屏息凝神,唯恐失仪。史成等勋贵子弟虽见过些世面,此刻亦难免心中忐忑。
贾环立于北静王身侧,神色平静,目光低垂,心中却如明镜般透亮。今日陛见,不仅是封赏,更是皇帝向朝野展示武举成果、宣示改革决心的关键时刻。
“宣——北静王水溶,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贾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并乙卯恩科武进士觐见!”内侍尖细悠长的唱喏声自巍峨的大殿中传出。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道,整理衣冠,依序缓步踏入那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金銮宝殿。
殿内金龙盘柱,香烟袅袅。皇帝高坐于九龙御座之上,冕旒垂面,不怒自威。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这群新晋武进士身上
“臣水溶(贾环、王子腾)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微臣(草民)韩滔(周猛、史成…)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跪伏于地,山呼万岁。
皇帝目光扫过下方,在贾环身上微微停顿一瞬,方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平身。”
“谢陛下!”
北静王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启奏陛下,乙卯恩科武举,已于昨日圆满毕事。
臣等奉旨,秉公遴选,计取中武进士五十名。此一甲三名,二甲前十名,皆乃其中翘楚,文武兼资,忠勇可嘉!名录在此,恭呈御览!”内侍接过名录,奉于御前。
皇帝并未立刻翻阅,目光落在一甲三人身上:“哪位是状元韩滔?”
韩滔忙出列跪倒,声音因激动而微颤:“微臣韩滔,叩见陛下!”
皇帝打量他片刻,见其虽衣着朴素,却身材魁梧,目光炯炯,面带风霜之色,确是行伍之相,颔首道:
“嗯。朕闻你马射、步射、刀法、策论皆优,更于校场惊马之时,临危不乱,勇救同袍,可是实情?”
韩滔叩首道:“微臣惶恐!些许微末之技,不敢当陛下盛赞!救人之举,乃份所当为!”
皇帝微微一笑:“不矜不伐,甚好。起身吧。”
“谢陛下!”
皇帝又看向周猛:“榜眼周猛。”
周猛出列,声如洪钟:“微臣在!”
“朕闻你能力撼石鼎,勇冠三军?”
周猛朗声道:“回陛下!微臣别无所长,唯有一身力气,愿为陛下效死!”
“好!耿直忠勇,是国家需要的良将!”
“谢陛下!”
轮到探花史成时,皇帝只淡淡问了几句家世学问,便命其退下。亲疏之别,已悄然分明。
皇帝这才拿起名录,略一翻阅,看到寒门与勋贵几乎各占一半,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对北静王道:
“王叔辛苦了。此番武举,办得甚好!于国于民,功在千秋!”
北静王躬身道:“此乃陛下圣德感召,天威所至,臣等不过奉旨行事,岂敢言功?”
皇帝目光转向贾环:“贾环。”
“微臣在。”
“朕听闻,昨日校场,有宵小之徒,欲行不轨?”皇帝语气平淡,殿中气氛却骤然一凝!
百官皆屏住呼吸!刺杀之事,虽未明发,然在场众人多有耳闻!
贾环从容出列,躬身道:“回陛下,确有数名狂徒,趁乱滋事,意图阻挠武举。
幸赖北静王爷运筹帷幄,骆佥事部署得当,京营将士用命,新科武进士韩滔、周猛等忠勇护驾,已将逆贼当场格杀或擒获。武举大典,未受影响,圆满功成。”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激赏,却不动声色:“逆贼可曾留下线索?”
贾环道:“逆贼凶悍,或死或擒后皆迅速自绝,未留明显标识。然其所用器械、行事作风,绝非寻常匪类。北静王爷与骆佥事正在严密追查中。”
皇帝冷哼一声:“查!一查到底!朕倒要看看,是谁如此胆大包天,视国法如无物!”
“臣遵旨!”北静王与贾环齐声道。
皇帝神色稍霁,朗声道:“武举选才,乃国之盛事。韩滔、周猛等寒门英才,脱颖而出,正显朕‘唯才是举’之决心!
史成等勋贵子弟,不坠家声,亦堪嘉奖!着兵部、吏部,依制尽快授予实职,量才擢用!不得延误!”
“臣等遵旨!”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忙出列领旨。
韩滔、周猛等人激动得浑身颤抖,再次跪倒:“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响彻大殿,带着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效忠之意!
皇帝颔首,目光再次落回贾环身上:“贾环。”
“微臣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