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轨道战役的硝烟尚未在人们心中完全散去,那场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惨胜,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天穹文明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胜利的喜悦被巨大的损失和迫在眉睫的更大危机冲刷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紧迫感。所有人都明白,玄冥星的先锋舰队只是探路的爪牙,真正的毁灭风暴正在宇宙深处酝酿,留给天穹星的时间,已然不多。
然而,危机之中亦蕴藏着转机。那艘被“星刃”部队从内部爆破、最终部分残骸坠入大气层、另一部分较大的结构被天穹舰队冒着巨大风险强行拖曳回近地轨道船坞的玄冥星“利刃”级战舰,成为了黑暗中的一缕微光。它是敌人,是带来死亡的灾星,但同时,它也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来自高等文明的技术宝库。
联盟防御指挥中心第一时间下达了最高优先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对这艘敌舰残骸进行逆向工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榨取其蕴含的每一分科技价值,转化为天穹文明赖以生存和反击的力量!
新希望之城地下深处,代号“熔炉”的绝密研究基地。
这里原本是一处废弃的巨型灵脉矿洞,如今被改造成了天穹星最庞大、戒备也最森严的研究设施。巨大的洞穴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冷却液以及某种异星金属特有的冰冷气味。那艘“利刃”舰相对完好的前半段主体,被巨大的工程支架牢牢固定在中英,如同一条被解剖的钢铁巨鲸,其内部精密的结构和流淌的幽蓝色能量管线,在强光照射下纤毫毕现。
以公输班和艾拉为首,汇聚了原住民符法大师、穿越者顶尖科学家、妖族感应者乃至部分自愿提供协助的北斗守望工程师的联合研究团队,早已在此奋战多日。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如同忙碌的工蚁,围绕着这艘外星造物,进行着小心翼翼的拆解、扫描和分析。
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玄冥星的科技体系与天穹星现有知识结构差异巨大,其能量传导方式、材料合成工艺、乃至最基本的逻辑运算单元,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更棘手的是,战舰的核心系统都设有极其严密的物理与能量加密,任何不当的触碰都可能触发自毁程序或危险的能量反噬。
最初的几天,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数次尝试性破解都险些引发灾难性后果,甚至有一次能量泄露导致三名研究员重伤。压抑和焦虑的气氛在“熔炉”基地弥漫。
转机出现在战役结束后的第五天。一位名叫白石的年轻原住民符师,他在研究舰体外部那些幽蓝色能量纹路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试图用灵力强行模拟或解析,而是尝试着将自己的一缕神识,如同水滴融入溪流般,极其温和地“贴合”上去,去感受其能量的自然流动韵律。
这是一种极其大胆且危险的尝试,近乎于冥想。就在他的神识与那幽蓝能量接触的瞬间,他并未遭到预想中的排斥或攻击,反而“看”到了一些破碎而模糊的画面——并非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美感,一种能量如何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编织、流转、达成目的的“意境”。
他猛地睁开眼,不顾周围人诧异的目光,冲到一块灵能画板前,飞快地勾勒起来。他画下的并非任何已知的符文,而是一种充满奇异几何美感的能量回路草图,其中蕴含的“意”,与他刚才感受到的玄冥星能量纹路隐隐契合。
“或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白石喘着气,对闻讯赶来的公输班和艾拉说道,“他们的技术,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结构,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道’。我们不应该试图完全复制,而是要去理解其背后的‘理’,然后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实现!”
这个观点,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众人!
是啊,天穹文明的优势在于融合,在于拥有科技与修真两条截然不同却又可能互补的道路。为何要执着于完全理解玄冥星的黑箱科技?何不汲取其思路,以其为目标,用自身的手段去追赶甚至超越?
研究策略立刻进行了重大调整。团队不再执着于破解每一个加密模块,而是转向了“现象观察 - 原理推测 - 技术实现”的新路径。
第一个重大突破,来自能量护盾技术。
玄冥星战舰那坚韧无比的护盾,一直是天穹舰队心中的噩梦。研究团队集中力量,对回收的护盾发生器残骸进行了不计成本的破坏性拆解和分析。他们发现,其核心并非单纯的能量堆积,而是一种对空间力场的精妙操控,形成了一层不断高速重构的“动态空间薄膜”,绝大部分能量攻击都被这层薄膜偏转或导入了亚空间。
“动态空间薄膜……这需要极其恐怖的计算力和能量操控精度。”艾拉看着分析数据,眉头紧锁,“以我们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能量控制水平,几乎不可能实现。”
“未必需要完全复制。”公输班目光炯炯,他指着白石之前画下的那些奇异几何草图,“看这些结构,它们对能量的引导方式,是不是有点像我们某些上古聚灵阵的‘空间折叠’理念?只是他们的实现方式更加……‘机械化’和‘精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