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三月初一,周明远率领的后勤车队刚驶出河北遵化地界,天空就飘起了细密的雪粒。车轮碾过积雪覆盖的山路,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车窗外的风裹挟着寒意,透过缝隙钻进驾驶室,让握着方向盘的周明远指尖泛起凉意 —— 这比上海商会张理事预估的路况还要艰险,原本计划的 “平坦县道”,此刻竟成了蜿蜒陡峭的盘山公路。
“主任,前面路段有塌方!” 负责探路的士兵策马奔回,马鞍上的积雪簌簌掉落,“大概有二十米长的路面被落石堵了,卡车根本过不去!”
周明远猛地踩下刹车,推开车门跳下去。寒风瞬间灌满衣襟,他快步走向塌方处,只见滚落的巨石横亘在路中央,缝隙里还夹着断裂的树枝,远处的山崖上仍有零星碎石往下掉。29 军联络官李卫国紧随其后,看着眼前的景象,急得直跺脚:“这可怎么办?喜峰口那边还等着迫击炮救命呢,绕路至少要多走三个小时,怕是……”
“没有怕的余地!” 周明远打断他,转身对后勤分队喊道,“全体下车!机械组拿撬棍和绳索,先把小石块清开;运输组跟我来,把迫击炮零件和急救包从车上卸下来,咱们扛着物资翻山!”
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跳下车。机械师小张扛着撬棍跑在最前面,和几个弟兄一起卡在巨石缝隙里,喊着号子用力撬动;运输组的士兵们则两人一组,用帆布裹住迫击炮炮身,扛在肩上往山坡上走 —— 积雪让山路湿滑难行,有人脚下一滑,立刻被身旁的弟兄拉住,谁也没让物资沾到半点泥土。
周明远扛着一箱急救包,走在队伍中间。雪粒落在他的军帽上,很快融化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想起出发前白秀珠叠棉袄的模样,想起上海商会张理事 “一定把物资送到” 的嘱托,咬着牙加快脚步。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突然在脑海中响起:
【检测到宿主身处抗战前线驰援途中,触发 “战场签到” 任务,获得奖励:10 门 60mm 迫击炮(完整装配版,含瞄准镜)、500 个加强型急救包(含青霉素、冻伤膏),物资已同步投放至前方安全区域(坐标:N40°12′,E118°30′)】
周明远心中一振 —— 系统送来的竟是完整装配好的迫击炮!原本他们还得在前线组装零件,现在省去了关键步骤,还多了瞄准镜,压制日军火力的把握又大了几分。他立刻对李卫国说:“李营长,前面应该有片开阔地,咱们去那边休整,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物资补给。”
众人加快脚步,果然在翻过一道山梁后,看到一片隐蔽的山坳。山坳里整齐摆放着 10 门迫击炮,炮身擦得锃亮,瞄准镜上还裹着防尘布;旁边的木箱里,加强型急救包堆得满满当当,每个包上都印着红色的十字标识。
“这…… 这是哪里来的?” 李卫国瞪大了眼睛,伸手摸了摸迫击炮炮身,语气里满是震惊,“咱们 29 军找军政部要了半个月的迫击炮,都没凑够 10 门,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儿?”
周明远早已想好说辞:“这是军政部临时调配的秘密补给,怕路上出意外,特意提前投放到这里。咱们别耽误时间,赶紧把物资搬上备用的骡马,争取天黑前赶到喜峰口!”
有了完整的迫击炮,队员们的士气更盛。大家轮流扛着炮身,牵着驮运急救包的骡马,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傍晚时分,远处终于传来隐约的炮声,李卫国指着前方的烽火台,激动地喊道:“看到了!那就是喜峰口的方向!咱们快到了!”
刚靠近 29 军 37 师阵地,就看到几名医护兵抬着担架往后方跑。担架上的士兵浑身是血,棉衣被炮弹碎片划得破烂不堪,却还在断断续续地喊:“别撤!我还能打……”
周明远立刻让医护组打开加强型急救包,冲上去帮忙。医护兵小王拿出青霉素,快速给伤员注射:“别怕,这是上海运来的新药,能帮你消炎!” 伤员原本痛苦的表情渐渐舒缓,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29 军 37 师师长冯治安听闻后勤分队抵达,亲自从指挥部跑出来迎接。他握着周明远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周中校,你们可算来了!日军的迫击炮把咱们的工事炸得稀烂,赵登禹旅长带着大刀队刚冲上去,又被鬼子的火力压了回来,再没有重火力支援,阵地真的要丢了!”
“冯师长放心,迫击炮已经带来了!” 周明远转身指向身后的物资,“10 门 60mm 迫击炮,配套弹药充足,还有 500 个加强型急救包,能帮伤员减轻痛苦!”
冯治安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当看到那 10 门整齐排列的迫击炮时,激动得眼眶通红:“好!好!有了这些炮,咱们就能给鬼子还以颜色!赵登禹,你快带弟兄们把炮架起来,就架在东边的小山坡上,那里能直接打到日军的迫击炮阵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