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初七,天还未亮,金陵城的街道上就已透着几分喜庆 —— 周明远与白秀珠的大婚之日,终于到了。周明远凌晨五点就起了床,地点是金陵城内的周家宅院。这是一座带庭院的独栋小楼,是周家早年在金陵购置的产业,如今被精心收拾一番,成了他与白秀珠婚后的家。
“明远,快过来让妈看看,领带歪了。” 周母穿着体面的绸缎旗袍,手里拿着梳子,快步走到周明远身边,轻轻帮他调整领带,“今天可是你大喜的日子,可不能出半点差错。你爸已经去门口等接亲队伍了,说要亲自跟士兵们交代注意事项。”
周明远笑着点头,任由母亲整理:“妈,您放心,我都准备好了。秀珠那边我早上也打过电话,她说一切都好,就等咱们去接她。”
正说着,周父穿着中山装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红色锦盒:“明远,红包都装好了,里面有几个大的,是给白府长辈的,一会儿别忘了亲手递过去。接亲的士兵们我也见过了,都精神得很,咱们周家的婚事,就得办得风风光光。”
周明远接过锦盒,郑重地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的。今天辛苦您和妈了,这么早就起来忙前忙后。”
“傻孩子,说什么辛苦,你能娶到秀珠这么好的媳妇,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周母笑着说,眼里满是欣慰。
七点整,接亲队伍准时在周家宅院门口集结。20 名接亲士兵穿着整齐的礼服,列队站在五辆卡车旁,红绸飘扬,鲜花簇拥,车头的大红花在晨风中轻轻晃动。周父周母站在门口,看着周明远坐上头车,笑着挥手:“路上小心,早去早回!”
“知道了,爸妈!” 周明远探出头回应,心里满是暖意。
卡车缓缓驶过金陵的街道,路边的行人看到这喜庆的队伍,纷纷驻足观看,还有不少人笑着送上祝福。周明远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心里满是感慨 —— 几个月前,他还只是刚从西点回来的后勤少校,如今却有了父母在侧、即将迎娶心爱姑娘的圆满,这一切就像一场温暖的梦。
半小时后,车队抵达白府。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热闹的笑声,白府的亲戚们早已在门口等候,白秀珠的父母也站在门内,笑着看向接亲队伍。看到周明远来,白府的亲戚们连忙上前拦门:“周少校,想接走我们家秀珠,可没那么容易,先拿红包来!”
周明远笑着拿出锦盒,分给大家红包:“各位亲戚,一点小意思,还请多多包涵,让我进去见秀珠。”
这时,杨廷鹤从里面走出来,他是这场婚礼的证婚人,也是周、白两家共同的长辈。看到周明远,杨廷鹤笑着说:“明远,别急着进去,按金陵的规矩,得先回答几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进门。”
“杨伯父您尽管问,我肯定能答对。” 周明远胸有成竹地说。
“那我问你,你和秀珠第一次见面是在哪里?是谁促成的?” 杨廷鹤问道。
周明远笑着回答:“在上海的外滩,去年夏天,我爸妈带我去白府拜访,白伯父伯母带着秀珠一起去外滩游玩,是两家父母特意安排的见面。那时候我就觉得,秀珠是我见过最温柔善良的姑娘。”
“不错,答对了。” 杨廷鹤点点头,又问,“那你以后打算怎么对秀珠,怎么照顾周家和白家的长辈?”
周明远看向门内,目光落在白秀珠身上,认真地说:“我会一辈子对秀珠好,尊重她、爱护她,不让她受半点委屈。对两家长辈,我会常回家看望,照顾好爸妈和白伯父伯母的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
周围的亲戚们纷纷鼓掌,白父笑着说:“好,说得好,快进去吧,秀珠在里面等急了。”
周明远快步走进白府,客厅里,白秀珠穿着白色婚纱,头戴珍珠头冠,正坐在沙发上,由白母帮她整理蕾丝手套。看到周明远来,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颊泛起红晕。
周明远走到她面前,轻声说:“秀珠,你今天真美。”
白秀珠笑着点点头,伸出手:“那我们快走吧,爸妈和杨伯父还在外面等呢,神父也快到教堂了。”
八点半,接亲队伍从白府出发,周父周母和白父白母坐在第二辆卡车上,一路说说笑笑,气氛格外热闹。九点半,车队抵达圣约翰教堂,杨立华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来,连忙迎上来:“明远,秀珠,你们可算来了,李副部长和其他宾客都已经到了,正在里面等你们呢。”
周明远扶着白秀珠走下卡车,两人手牵手走进教堂。教堂里坐满了宾客,前排是两家父母和杨廷鹤、李副部长等长辈,后排是军营的军官、两家的亲友。看到周明远和白秀珠来,宾客们纷纷鼓掌,掌声在教堂里回荡。周父周母坐在前排,看着儿子儿媳的身影,眼里满是骄傲与欣慰。
十点整,婚礼仪式正式开始。神父站在圣坛前,看着周明远和白秀珠,轻声说道:“周明远先生,白秀珠小姐,你们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永远相爱、相互扶持,照顾好彼此和双方长辈,一生不离不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