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深秋的金陵,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周明远已身着笔挺的陆军少校军装,站在常校长府邸的朱漆大门外。黑色皮鞋擦得锃亮,肩章上的金色星徽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里提着的公文包里,装着连夜修改好的《第二团后勤建设规划》和上海物资采购清单 —— 这是他今天觐见的 “敲门砖”。
“周少校,这边请。” 府邸的侍卫长引着他穿过庭院,青砖铺就的路上落着几片梧桐叶,远处传来卫兵换岗的脚步声。周明远刻意放缓呼吸,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沿途的岗哨:每个哨位都配着中正式步枪,腰间别着手枪,警惕性远超普通军营,足见此处的安保之严。
走到会客厅门口,侍卫长停下脚步:“校长正在里面等您,进去后注意言行,校长问话要如实回答,不要主动提及无关话题。”
周明远点头应下,推开厚重的木门。会客厅里铺着深红色的地毯,正中央的红木沙发上坐着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面容沉稳,眼神锐利,正是常校长。他身边站着几位军政要员,其中一人周明远昨天在总队预备会议上见过,是军政部的张部长。
“学生周明远,见过校长!” 周明远快步上前,立正敬礼,姿态恭敬却不卑微。
常校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指了指对面的沙发:“坐吧。听说你从西点毕业回来,刚到第二团就解决了物资缺口,还去上海采买了一批装备,说说看,你是怎么做到的?”
周明远坐下后,先将公文包里的规划和清单递过去,才缓缓开口:“校长,第二团此前的物资缺口主要是步枪和药品,学生通过父亲在上海的人脉,联系到代理美军剩余物资的商行,采购了 50 支汉阳造、200 枚手榴弹和 500 瓶医用酒精。另外,学生还从系统签到中获得了部分物资,比如 2 门 60mm 迫击炮和 5 挺勃朗宁重机枪,目前已全部配发至连队。”
他刻意略过杨立仁协调检查站的细节,只强调自身的后勤能力 —— 在这位校长面前,过多提及他人的帮助,反而会显得自己能力不足。
常校长翻看着清单,眉头渐渐舒展:“不错,懂得利用资源解决问题,西点的后勤专业没有白学。我听说你还制定了物资申领制度和装备维护方案?”
“是的。” 周明远连忙回应,“学生认为,后勤不仅要‘有物资’,还要‘管好用好物资’。现在第二团的每支步枪、每枚手榴弹都有登记,士兵每周要进行一次装备维护,卫生队的药品消耗也有详细记录,确保不浪费一分一毫。”
一旁的张部长插话说:“校长,周少校的这套方案很实用,要是能在全军推广,能大大提升后勤效率。我前几天还听杨廷鹤先生提起过他,说他是个‘懂后勤的后生’。”
提到杨廷鹤,常校长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笑意:“廷鹤是老相识了,他推荐的人果然不错。周明远,现在东北局势紧张,日军随时可能南下,你觉得第二团的后勤还需要哪些补充?”
周明远心中一喜,知道这是争取资源的好机会,便直言道:“校长,学生认为目前最缺的是运输车辆和通讯设备。第二团现在只有 3 辆卡车,物资运输主要靠人力,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快速调配;通讯方面,连级单位只有电话,没有无线电,战场上传令效率低。如果能补充 5 辆卡车和 10 部无线电,第二团的后勤保障能力能提升一倍。”
常校长沉吟片刻,对张部长说:“这事你安排一下,从军政部的储备里调拨 5 辆卡车和 10 部无线电给第二团。周明远,我给你这批物资,是希望你能把第二团打造成后勤示范单位,以后全军推广后勤方案,还要靠你多出力。”
“学生定不辱使命!” 周明远连忙起身敬礼,心中满是激动 —— 不仅得到了想要的物资,还获得了校长的认可,这对他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觐见结束后,周明远刚走出府邸,就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车窗降下,露出杨立仁的脸:“周主任,上车聊两句。”
周明远坐进副驾驶座,才发现车里还有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子,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眼神警惕地看着他。
杨立仁递给周明远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一支:“校长召见的情况怎么样?我听说你向校长要了卡车和无线电。”
“托杨上校的福,校长已经同意调拨物资了。” 周明远接过烟,却没有点燃,“上次检查站的事,还没来得及感谢杨上校。”
“都是为了部队后勤,不用客气。” 杨立仁吐了个烟圈,语气却突然严肃起来,“不过,我要提醒你,最近有共党分子在金陵活动,据说想窃取部队的后勤情报。你手里的物资清单和维护方案,一定要妥善保管,不要泄露给无关人员。”
旁边的西装男子这时开口了,声音低沉:“周主任,我是中统上海区的联络员,杨上校让我跟你对接。以后如果发现可疑人员接触后勤人员,或者有物资异常消耗,随时联系我。” 他递过来一个黑色的联络本,上面只有一个电话号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