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的手刚碰到第一个零件,那金属块就自动贴合进掌心,像是认准了主人。他没多想,立刻按照脑中浮现的结构图,把零件卡进预想位置。
“咔。”
一声轻响,系统提示浮现在空中:【正确组件已锁定】
小李在后面看得直咧嘴:“这玩意儿还挺智能,知道谁靠谱。”
林悦戳了他一下:“你闭嘴吧,别打扰渊哥集中精神。”
陈渊没理他们,眼睛盯着下一个飞来的部件。这是一段弯曲的导管,表面有三道环形刻痕。他记得这种设计——早年地球上的液压系统常用这种标记来区分流向,第一道是进油口,第三道才是出油口。
可眼前这个导管,方向反了。
他不动声色地将导管翻转一百八十度,再安装上去。
【警告:流向错误】
红字一闪而过,倒计时还剩八分二十三秒。
“糟了?”小李咽了口唾沫。
陈渊却笑了下:“它想骗人。”
他伸手把旁边一个三角支架拆下来,反过来装,然后再把导管重新接上。这次不是直接连,而是绕了个小回路。
【二级校验通过,主轴连接开启】
“你咋知道要这么搞?”林悦瞪大眼。
“刚才那个支架,本来是用来固定震动模块的。但它现在的角度不对,说明整个装配逻辑被调乱了。既然它想让我们按错的来,那就反着它的意思做。”
话音刚落,第三个零件自动靠近。是个六面体齿轮箱,每一面都有接口,但只有一侧亮着蓝光。
“这怎么选?”小李挠头。
陈渊盯着看了两秒,忽然抬脚踹了下地面。
“你干嘛!”林悦吓一跳。
“试试重力反馈。”他说,“这地方之前每一步都有感应,说不定这箱子也看重心。”
他把齿轮箱举到头顶,慢慢倾斜身体。果然,蓝光开始移动,从一面滑向另一面。
“嘿,真灵!”小李乐了。
陈渊没笑,迅速调整角度,等蓝光停在底面时,一把将箱子扣进对应槽位。
【环境适配确认,冷却系统启动】
周围的空气微微变凉,几根隐藏管道开始冒白气。
“还有四分钟。”灰雀提醒。
陈渊额头已经见汗,手速却一点没慢。他知道这种关卡不会只考一种思路,越往后越得靠综合判断。
第四个零件飞来时,形状像个蜂窝状的滤网。它没直接往他手里钻,而是在半空打转。
“这是要手动定位?”小李嘀咕。
陈渊伸出手,滤网轻轻落在掌心。他感觉到内层有几个点特别烫,像是能量聚集区。
“不是过滤用的。”他说,“这是散热阵列,核心温度不均的话,机器会自毁。”
他闭眼回想赵铁锤笔记里写过的一句话:“热胀冷缩,铜比钢快三分。”
睁眼瞬间,他把滤网翻过来,原本朝外的凸面压进了凹槽。
【热流路径重建完成】
倒计时:3分17秒。
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零件接连到位。每装一个,系统都会给出新的反馈信号,有时是声音,有时是轻微震动。陈渊渐渐摸清规律——只要动作果断,系统就会配合;一旦犹豫,下一环节就会变得更难。
第八个零件是个球形枢纽,表面布满小孔。它飞来时旋转速度极快,几乎看不清纹路。
“这咋办?抓都抓不住!”小李急得跺脚。
陈渊盯着它的轨迹,忽然往前跨一步,伸手一挡。
球撞在他手臂上弹开,但他早有准备,另一只手顺势一捞,抓住了边缘一个小突起。
“原来是触发型卡扣。”他低声道。
他没急着装,而是先用手指摸了一遍那些小孔。其中一个明显比别的深。
他把球对准插槽,让那个深孔正对着下方一根细针。
“滴。”
【运动轴心激活】
“你是不是早知道?”林悦忍不住问。
“猜的。这种老式设计,通常会在最关键的位置留个‘盲点’,只有靠手感才能发现。”
倒计时:1分42秒。
剩下的零件数量变多了,但体积更小,像是一堆螺丝钉和垫片混在一起飘着。
“这么多?怎么装啊!”小李差点喊出来。
陈渊深吸一口气,突然把手伸进背包,掏出一块磁石板——这是他从报废机甲上拆下来的废料。
他把磁石板往地上一放,那些金属小件立刻被吸住,排成整齐的几行。
“还能这样?”灰雀挑眉。
“省时间。”陈渊一边说一边动手,先把垫片按顺序叠好,再一颗颗拧紧螺丝。动作快得像在弹琴。
【最终组件准备就绪】
空中浮现最后一块零件——一块扁平的圆形盘,中间有个五角星形的凹槽。
“等等。”小李突然反应过来,“这不是咱们之前在移民船动力舱见过的那种能源耦合器吗?”
陈渊点头:“对,但它少了个关键东西。”
“啥?”
“驱动钥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