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蹲在那串脚印前,手指刚碰到底部裂缝,地面就传来一阵轻微震动。他立刻收回手,往后退了半步。脚印边缘的裂纹正在缓慢闭合,像是某种自修复材料在运作。
“这地方会自己愈合?”林悦走过来,站在他旁边往下看。
“不是愈合。”陈渊摇头,“是重置。刚才那台守关兽倒下时,整个区域的能量场变了。”
小李举着扫描仪凑上来,屏幕闪了几下:“读数乱套了,像有东西在地下移动。”
话音未落,前方的空地突然发出“咔”的一声,一块三米见方的金属板从地下升起,表面布满凹槽和孔洞,排列得像是某种拼图。
“来了。”灰雀低声说,“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关卡。”
金属板四周陆续弹出四根立柱,每根柱子顶端都有一个旋转的齿轮装置,转速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卡了一下,停了几秒又继续转。
陈渊盯着看了几秒,忽然伸手摸向最近的立柱。他的指尖刚碰到齿轮边缘,整块金属板上的凹槽立刻亮起蓝光,一道全息投影浮现在半空中。
投影里是一组机械结构图,看起来像是一台老式引擎的核心组件,但连接方式完全不符合常规逻辑。
“这是……考拆装顺序?”小李瞪大眼。
“不止。”陈渊皱眉,“这些零件的位置是错的。正常装配不可能这样排布。”
“所以要我们改?”林悦问。
“不是改,是还原。”陈渊盯着图纸,“这机器原本的设计被人为打乱了,现在得找出原始结构。”
灰雀走到另一侧,看着投影:“可你怎么知道哪个才是‘原始’?万一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呢?”
陈渊没回答,而是绕到金属板背面。那里有一行极小的刻字,几乎看不清。他掏出随身工具刮掉表面锈迹,露出几个模糊的编号:**M-7K-042**。
“这个型号……”他愣了一下,“我在地球资料库里见过。”
“你还记得地球的东西?”小李惊讶。
“记得一点。那是上世纪一款实验性动力单元,后来因为过热问题被淘汰了。但这张图里的结构比资料里的更早一版,属于原型机阶段。”
他说完,伸手在空气中点了两下,仿佛在操作虚拟界面。投影随之旋转,自动拆解成十几个独立部件。
“先从冷却管开始。”他一边说一边指向其中一根弯曲的金属管,“原厂设计里它必须接在主轴下方,否则循环效率下降百分之四十。但现在它连在侧面,明显不对。”
他话音刚落,金属板上的对应凹槽突然弹出一个小盖子,露出一个插口。
“哦?”林悦笑了,“意思是答对了就有反应?”
陈渊没笑。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根备用导管——这是之前修机甲时剩下的边角料,长度刚好够用。他把导管插入插口,轻轻一拧。
“滴”的一声,第一根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有效!”小李激动地喊。
可还没等他们高兴,投影突然变红,所有部件重新组合,变成另一种结构。这次更复杂,多了三个活动关节和一组反向咬合的齿轮。
“这是第二题。”灰雀冷静地说,“看来不能只靠记忆。”
陈渊盯着新图纸,眉头越皱越紧。这种结构他没见过,也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机械原理。但直觉告诉他,这玩意儿一定有个合理解法。
“等等。”他忽然抬头,“你们有没有发现,每次改动之后,那个卡顿的齿轮都会提前半秒停下?”
三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立柱。果然,原本每隔二十秒卡一次的齿轮,现在变成了十九点五秒。
“它是计时器?”林悦猜测。
“更像是反馈机制。”陈渊说,“我们在答题,它也在记录我们的反应速度。”
他低头看着投影,脑子里飞快运转。这种题目不是考知识储备,而是考理解能力——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核心逻辑。
“这组关节是假动作。”他突然说,“真正关键的是中间那个双层齿轮。它的齿距不一致,上半圈密,下半圈疏。这种设计只有一个目的:变速输出。”
“然后呢?”小李急问。
“然后说明它需要配合一个缓冲装置。但现在图里没有,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手动加一个。”
他说完,从工具包里翻出一块小型减震垫片,又拆下一段弹簧,快速组装成一个简易阻尼器。然后在投影中找到对应位置,虚手点了下去。
投影闪烁两下,恢复蓝色。
金属板再次震动,第二道盖子打开。
陈渊把阻尼器实体化安装进去。齿轮转动变得平稳,卡顿消失。
“成了。”他松了口气。
可第三题紧接着出现。
这一次,投影直接变成动态演示:一台完整机械正在运行,但每隔几秒就会有一处零件爆裂,系统重启。如此循环,永不停止。
“这是……故障模拟?”小李看得头皮发麻。
“找根源。”灰雀说,“它让你看十次崩溃,就是为了让你找出第一次出问题的那个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