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空的某个机密剪辑室内,气氛紧张而压抑,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王卓和谭明正全神贯注地工作着,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窗外,夜幕深沉,城市的喧嚣早已沉寂,只有偶尔传来的汽车喇叭声打破这夜的宁静。但剪辑室内依然灯火通明,那明亮的灯光如同希望的灯塔,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这里要加上特写镜头,”谭明指着屏幕上一组黑白照片,声音低沉而有力,“这些建国初期血吸虫病患者的影像很有冲击力,一定要让朱元璋直观感受到疫病的可怕。你看这张照片,患者的肚子大得像鼓一样,身体却瘦得皮包骨头,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让朱元璋深刻认识到疫病对百姓的危害。”
王卓熟练地操作着剪辑软件,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我已经把主席的《送瘟神》做成水墨动画效果,配上朗读,这样更有感染力。那激昂的诗句,配合着水墨动画的意境,能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我还特意找了一些大明当前疫病流行的数据作对比,让朱元璋更清楚地了解现状。”
两人精心挑选着素材,仿佛在挑选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从档案馆调取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流行的珍贵影像,那些泛黄的画面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挣扎;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开展防治工作的纪实画面,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到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场景,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疫病。每一段素材都经过精心编排,配上了浅显易懂的解说,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要突出表现三个重点,”谭明再次强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工作的严谨和认真,“一是疫病的危害性,让朱元璋看到疫病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二是防治的科学性,展示我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三是成效的显着性,让他知道通过科学的防治,是可以战胜疫病的。”
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对比数据,那些精确的数字就像一把把利剑,能直击问题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经过系统防治后的变化曲线,清晰地展示了防治工作的巨大成效。
准备好充足的天花疫苗、吡喹酮、青蒿素等药品后,两人带着这些“利器”返回了明朝。这些药品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承载着拯救无数生命的使命。
谨身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朱元璋屏退左右,只留下几个心腹太监。当王卓打开笔平板电脑时,老朱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
“陛下,这是东大特意为您准备的影像资料,记录了防治疫病的经验。”王卓点下播放键,声音沉稳而自信。
片头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那淡雅的色彩,勾勒出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伴随着朗朗诵诗声:“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那激昂的诗句,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让人感受到了疫病的无情和人类的无奈。画面随即转入真实影像——血吸虫病晚期患者腹大如鼓、骨瘦如柴的惨状;天花患者满脸脓疱的痛苦表情;疟疾患者高烧不退的虚弱身影......每一个画面都让人触目惊心,仿佛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绝望。
朱元璋看着画面中那些痛苦的面容,不禁想起洪武初年江南瘟疫的惨状。那时他刚登基不久,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死亡奏报从各地传来,让他寝食难安。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忧虑和沉思。
“陛下,”王卓暂停视频,神情凝重,就像一位肩负重任的使者,“据东大统计,在大明当前,仅血吸虫病就影响着江南数百万百姓。每年因天花死亡的孩童数以万计,疟疾更是让许多富庶之地变成‘瘴疠之乡’。这些数据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经过我们深入调查和分析得出的。”
影片继续播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东大建国之初,情况与大明现在颇为相似。全国血吸虫病患者约1000万人,每年因天花死亡的人数以十万计。”那一个个惊人的数字,就像沉重的巨石,压在人们的心头。
接着画面转向防治工作。王卓适时解说,声音清晰而有力:“陛下请看,这是东大研制的天花疫苗。通过接种,可以让人们获得终身免疫。在东大,天花已经被彻底消灭。就像一场战争,我们用科学的武器战胜了疫病这个敌人。”
影片展示了疫苗接种的全过程,从疫苗生产到接种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那严谨的生产流程,规范的接种操作,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严谨和科学。
“这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吡喹酮,”王卓拿起一个药瓶,就像展示一件珍贵的宝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杀死体内的血吸虫。配合灭螺工作,可以彻底控制疫情。”
朱元璋仔细观看着影片中患者服药前后的对比画面,眼中露出惊讶之色。那前后鲜明的对比,就像黑夜与白昼的交替,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