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离开那庄严肃穆的皇宫后,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朝着城东的东大专家营地奔去。一路上,他的心情如同这多变的天色一般,既有着北疆战事初定后的些许轻松,又因对民生改善和朝廷内部暗流的担忧而显得格外沉重。
踏入营地,只见各类临时板房与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仿佛是一个有序运转的小型城镇。专家们身着白大褂或工作服,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有的专注地调试着精密的仪器,眼神中透露出对科学探索的执着;有的认真记录着实验数据,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着改变命运的篇章;还有的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实验方案,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
刚进营地大门,便瞧见谭明正送蒋瓛出门。蒋瓛身着一袭黑色劲装,身姿挺拔如松,眼神敏锐而警觉,仿佛时刻都在警惕着周围的危险。他见到王卓,赶忙恭敬地行礼,轻声说道:“王郎中,金陵城内近日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皆在暗中活动,您还需多加留意。”言罢,他微微颔首,便匆匆离去,只留下一个神秘而坚毅的背影。
谭明望着蒋瓛远去的背影,转身对王卓笑道:“听闻你们在北疆取得空前大捷,实乃可喜可贺。北疆百姓得以摆脱战乱之苦,过上安稳日子,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北疆局势基本已稳。”王卓边走边说,脸上带着一丝欣慰,“年后便可依照现代时空的矿产资源分布图,逐步开展矿产勘探与开发工作。一旦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不仅能促进北疆的经济发展,还能为大明的整体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接着,王卓谈及在北方的所见所闻,着重提到严寒中百姓生活的艰难。他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忧虑:“我在北方看到,百姓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为了取暖,不得不大量砍伐树木。山林被破坏得十分严重,而现有的取暖方式效率又极其低下,很多百姓家中根本没有足够的保暖措施,孩子们的脸上、手上都是冻疮,老人们也因寒冷而疾病缠身。所以,我打算在南京兴建煤炉厂、推广蜂窝煤以改善民生的想法,希望能让百姓们在这个冬天不再受冻。”
“此想法甚好。”谭明赞许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认同的光芒,“工业进步终究是为人民服务,民生理应放在首位。工业的发展如果不能让百姓受益,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不过……”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原本有些事打算年后再逐步推进,但方才蒋瓛带来的消息,让我们不得不提前行动。”
“什么消息?”王卓警觉地问道,心跳不自觉地加快了。
“我们在国子监招收学员,培训军户匠户子弟,此举已引起某些人的关注。”谭明压低声音,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更为关键的是,陛下似乎透露出易储的想法,如今金陵城内暗流涌动,文人士大夫们暗中串联,妄图取缔我们的活动,维护所谓的儒家道统。他们害怕我们的改革会动摇他们的地位和利益,所以不择手段地想要阻止我们。”
王卓心中一凛,这才意识到,无论哪个时代,统治阶层中都不乏聪慧之人,已有人敏锐察觉到朝局动荡与东大之间的关联。他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问道:“那你有何打算?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你刚才提出的改善民生思路不错,但仅靠蜂窝煤远远不够。”谭明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一切,“我们需要立竿见影、能让广大百姓切实感受到好处的举措。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一盏明灯,让百姓们看到希望。”
王卓一脸茫然地看着谭明,不知他所指为何。他挠了挠头,疑惑地问道:“谭局,您就别卖关子了,到底是什么举措能有这么大的效果呢?”
谭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小王,你可知道古代人均寿命为何如此短暂?除了战乱、灾荒与物质匮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王卓思索片刻,说道:“是医疗条件差?”
“没错,更准确地说,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缺失,尤其是对传染病的防治。”谭明语气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在古代,一场瘟疫便可让繁华都市沦为鬼城,这些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那时候,人们面对疾病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
他长叹一声,语气愈发深沉:“你们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鲜少见到天花、疟疾等传染病,总觉得它们十分遥远。但你可知道,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状况有多严峻?”
他领着王卓走向办公室,边走边说,仿佛要将那段历史一一重现:“1949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肆虐,就像恶魔一样在人间横行。血吸虫病更是横扫南方十二个省市的农村地区,患者多达一千多万人。那些患病的人,身体逐渐消瘦,面色蜡黄,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