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清晨,阳光透过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洒在古老的石板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晕。昨夜的丑闻风暴仿佛被这阳光涤荡干净,取而代之的,是全世界对东方艺术前所未有的好奇与期待。
“东方非遗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展厅入口处,原本应该悬挂着《百鸟朝凤》简介的地方,如今换成了一块特殊的电子屏。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一段无声的黑白影像:小满坐在绣绷前,双眼紧闭,手指如蝶,在丝线上翻飞。影像下方,一行法文和英文格外醒目:“《百鸟朝凤》—— 触觉的奇迹,指尖的重生。”
姜芸、小满和林晓站在展厅一角,看着如潮水般涌入的观众,心情复杂而激动。
人们的目光首先被那幅盲绣版的《百鸟朝凤》所吸引。它被放置在展厅中央,周围没有冰冷的玻璃展柜,只有一圈柔软的丝绒护栏。旁边立着一个精致的牌子,上面用法文写着:“请用您的指尖,感受艺术。”
起初,观众们只是驻足观看,对着那厚重而富有层次的针脚啧啧称奇。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艺术评论家,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了许久,对身边的同行说:“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刺绣流派。它的针法既有苏绣的细腻,又有一种……一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力量。这简直是用丝线在作雕塑!”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金发的小女孩在母亲的鼓励下,怯生生地伸出小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凤凰的翅膀。
“妈妈,它……它在动!”小女孩惊讶地叫道。
这一声惊呼,仿佛打开了某种开关。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尝试,他们闭上眼睛,用指尖去探索这个由丝线构成的奇妙世界。
“天哪,我能感觉到凤凰羽毛的层次感,从根部到尖端,每一根都不同。”
“这片荷花瓣,边缘是光滑的,中间却有一种颗粒感,就像真的露珠。”
“你们摸摸凤凰的眼睛,这里的感觉最特别,有一种……温度。”
人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这幅作品,不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品,它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跨越感官的互动体验。盲人记者在玛利亚的引导下,缓缓地、完整地抚摸了整幅作品。当他最后触摸到凤凰冠上那一点几乎看不见的血渍时,他激动得浑身颤抖,对身边的录音笔说:“我‘看见’了。我第一次‘看见’了凤凰的火焰,‘听见’了百鸟的歌唱。这不是刺绣,这是生命的印记。”
这篇报道被刊登后,触觉刺绣彻底引爆了巴黎的艺术圈。它被誉为“献给黑暗世界的光明诗篇”,小满的名字,与“奇迹”、“天赋”、“坚韧”这些词汇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姜芸的另外两件作品,同样大放异彩。
那幅经过化学固色技术修复的荷花绣屏,被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反复研究。他们惊叹于金线的韧性与光泽,完全无法相信这是现代化学技术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一位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纺织品修复专家,拉着姜芸的手,恳切地希望能学习这项技术,他说:“这不仅是在修复文物,这是在赋予文物第二次生命。”
小满的盲绣《星空》,则被安置在一个光线幽暗的独立空间。观众们走进去,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宇宙。那用不同材质、不同针法绣出的星辰,在微光下呈现出立体的、深邃的质感。许多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半小时,他们说,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内心的平静。
展览的第三天,一个特殊的到访者让整个展厅都为之沸腾。
法国总统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文化部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展厅。她气质优雅,举止亲和,对每一件展品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百鸟朝凤》前,她听完姜芸的介绍,又亲手触摸了作品,眼中流露出由衷的赞叹:“不可思议。姜芸女士,您和您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东方文化的奇迹,也是人类精神的奇迹。”
随后,她走到荷花绣屏前,对姜芸说:“我年轻时也学过一些刺绣,但与您的作品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您能教我一个最基础的针法吗?我想亲手感受一下苏绣的魅力。”
姜芸欣然应允。她取来一小块绣绷,穿上丝线,手把手地教总统夫人如何运针,如何劈丝。总统夫人学得非常认真,一针一线,虽显生疏,却充满了敬意。完成一小段后,她举起绣绷,笑着对周围的媒体说:“这比签署任何一份国事文件都要难,但也更有意义。我感受到了每一针里蕴含的耐心与热爱。”
总统夫人的到访和高度评价,将这次展览推向了顶峰。苏绣,这个来自中国江南的古老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高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随之而来的,是雪片般的合作邀请。
五家欧洲顶级的奢侈品品牌,包括以高级定制闻名的“香奈儿”和以皮具闻名世界的“爱马仕”,都向姜芸伸出了橄榄枝。他们希望将苏绣元素融入到下一季的设计中,从手袋到礼服,从丝巾到腕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