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沟村的名字,贴切得近乎残酷。
村子蜷缩在两道贫瘠的山梁之间,一条干涸的河床穿村而过,河床里的鹅卵石被太阳晒得发白,像一地零碎的骨头。土坯房错错落落,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黄泥和麦秸,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吹倒。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牲畜粪便混合的气味,这是贫穷最原始、最顽固的味道。
姜芸和林晓、小满一行人,是在县扶贫办干部的陪同下,坐着颠簸的吉普车来到这里的。车子停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惊得几只土鸡扑棱着翅膀飞上了墙头。
“姜老师,你们可算来了!”村长是个皮肤黝黑、满脸褶子的中年男人,名叫石根。他搓着一双粗糙的大手,眼神里既有期盼,也有掩饰不住的忐忑,“我们村这些绣娘,手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可……可就是卖不上价,日子过得紧巴。”
姜芸微笑着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陆续聚集过来的妇女们。她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头发随意地挽着,怀里抱着或手里牵着孩子,一双双眼睛好奇又胆怯地打量着她们这几个“城里来的老师”。那眼神,像极了当初刚刚走出困境的自己。
“石根村长,我们这次来,就是带着技术和诚意来的。”姜芸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合作社的‘化学固色技术’已经成熟,县里也批了专项扶贫基金,固色剂和新的金线,免费提供给大家。我们只有一个目的,让石沟村的苏绣,重新亮起来。”
话音刚落,人群里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免费?这对于连买一斤盐都要盘算半天的石沟村来说,无异于天降甘霖。
林晓和同来的合作社绣娘们打开带来的箱子,一排排贴着标签的固色剂瓶和一捆捆闪耀着柔和光泽的金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女人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仿佛看到了灰暗生活里的一抹金色。
然而,当培训正式开始时,现实的阻力远比想象中要大。
村委会的堂屋成了临时教室,十几位绣娘围坐在长桌旁。姜芸亲自示范,如何按照比例调配固色剂,如何将金线浸泡,如何测试其韧性与光泽。
“大家看,这个比例很关键,桑叶提取物是保光泽的,酸性固色剂是增韧性的,少了任何一样,效果都会打折扣。”姜芸一边说,一边将调配好的液体倒入小瓷碗。
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名叫翠婶,是村里手艺最好的绣娘。她拿起一束浸泡好的金线,放在指尖捻了捻,眉头却紧紧地锁了起来。
“姜老师,这……这线滑溜溜的,还有股子怪味儿,跟咱们以前用的不一样。”翠婶的声音带着一丝怀疑,“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用的都是草木灰水,或者明矾水,哪用过这些……化学的东西?这线绣上去,过个几年,会不会烂成一团泥?”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立刻引起了共鸣。
“是啊,翠婶说得对,这玩意儿靠不靠谱啊?”
“别到时候,绣是绣快了,东西卖不出去,还砸了咱石沟村的招牌。”
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女人们脸上的兴奋变成了犹豫和观望。她们穷怕了,也怕改变,任何一点风险都可能让她们本就脆弱的生活雪上加霜。
姜芸没有急于辩解。她知道,对于这些将手艺视为命根子的老匠人来说,任何说教都显得苍白。她从随身带来的绣品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幅修复好的《荷花鸳鸯绣屏》。
“翠婶,您是行家,您来摸摸。”
绣屏在桌上展开,那对栩栩如生的鸳鸯,眼波流转,羽毛层次分明,尤其是那用金线绣出的眼眸,在堂屋昏暗的光线下,依旧闪烁着一点灵动的光。
翠婶凑了过去,眼神瞬间就被吸引了。她伸出手指,几乎是虔诚地,轻轻拂过那对“鸳鸯眼”。她的指尖在金线上来回摩挲,从针脚的走向到丝线的质感,一寸一寸地感受着。她的表情从最初的挑剔,慢慢变成了惊讶,最后化为一丝难以置信的赞叹。
“这……这金线……既有老金线的厚重,又比它更挺括,光泽也……也正。”翠婶喃喃自语,她抬起头,看着姜芸,“这真是用你说的那个……化学固色剂弄的?”
“是的。”姜芸指着绣屏的另一角,“这里有一块样品,我们做过测试,用开水泡过,用刷子使劲刷过,您看,丝毫没有损伤和褪色。如果用传统方法,恐怕早就脆化了。”
她又拿出张师傅那幅褪色的牡丹图,两幅作品一新一旧,一明一暗,形成了最直观、最有力的对比。
“我不是要否定传统,”姜芸的声音诚恳而有力,“传统是我们的根,但根也需要吸收新的养分才能长得更壮。我们老祖宗用明矾,在那个时代就是‘化学’。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用更科学、更稳定的方法,让我们的苏绣,能抵御住时间的侵蚀,能走得更远。”
翠婶沉默了,她低头看着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又抬头看看姜芸清澈而坚定的眼睛。她想起了自己那些因为褪色、脆化而卖不出去的旧绣品,想起了儿子开学时凑不齐的学费。良久,她长长地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绣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