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实况录制的经历,让洛茗月真切地体会到了“社交恐惧”这座大山的沉重。那种对着麦克风,明知有潜在的、看不见的听众,却要组织语言、顺畅表达的感觉,比面对一头凶暴的危险种还要让她心力交瘁。接下来的一两天,她甚至有些刻意回避再去碰《乡野拾遗·初章》的demo,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室账号的文字运营和另外三款游戏的深度体验上,仿佛这样就能暂时逃离那个需要“开口说话”的挑战。
墨余将她的挣扎看在眼里,却并没有催促或指责,只是在她专注于撰写《噬界之塔》某个隐藏BOSS机制分析帖时,状似随意地提了一句:“其实,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靠语言感染,有的人靠行动证明,还有的人,靠的是沉淀下来的思考和洞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好,不必强求变成别人。”
这话像是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洛茗月心里漾开圈圈涟漪。她意识到,墨余安排她做实况,或许并非单纯为了游戏宣传,或者看她手忙脚乱的笑话,更深层的用意,可能正是墨余所说的“磨砺性子”,逼着她去面对和适应这种不擅长的情况,寻找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
几天后,墨余召集了一次非正式的“内部评测会”。他在工作室的投影仪上展示了几个网络上其他游戏主播试玩《乡野拾遗·初章》demo的视频片段,让洛茗月一起观看分析。
第一个主播是典型的“反应派”,从进入游戏开始就大呼小叫,草木皆兵,每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发他夸张的尖叫和吐槽,娱乐效果十足,但关于游戏本身民俗内容的分析几乎为零。
第二个主播是“调侃解构派”,全程用玩梗和搞笑的方式解读各种民俗设定,把“问米”说成“跨界电话”,把“水鬼”称为“井底宅男”,气氛轻松,但也冲淡了游戏原本营造的悬疑氛围。
第三个主播则是“硬核攻略派”,专注于探索地图的每一个角落,记录所有线索,试图以最快速度理清游戏机制和通关路线,解说得冷静而高效,但缺乏对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看完这些,墨余看向洛茗月,笑着问:“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自己的风格反而挺独特的?”
洛茗月默默地点了点头。与这些主播相比,她那份磕磕绊绊、大部分时间沉默、只在关键处冷静分析的实况录像,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寡淡”。
“把你的初版录像也放一下看看。”墨余说。
当洛茗月那几乎没有后期剪辑、充斥着长时间沉默和偶尔简短解说的实况录像播放出来时,她自己都有些不忍直视。然而,墨余却看得十分专注。
“你看这里,”他暂停了画面,指着游戏角色在查看一份关于“纸人替身”禁忌的笔记时,洛茗月那几句轻声的分析,“‘瞳孔画法不同,可能代表灵性注入的程度’、‘肢体关节的连接线,似乎暗合某种封印仪式’……虽然话不多,但切入点很精准,直接点到了这个民俗设定的核心逻辑。这不是靠夸张反应或者玩梗能带来的深度。”
他快进到另一段,是洛茗月面对一个不肯透露关键信息的村民时,她没有像其他主播那样反复尝试对话或者抱怨,而是操控角色默默观察村民家的环境,最后从角落一个不起眼的、破损的孩童玩具上,推断出村民可能曾有孩子夭折,从而理解了对方沉默背后的悲伤与恐惧。
“这种沉浸式的观察和共情式的推理,是非常宝贵的玩家视角。”墨余肯定道,“你的‘静’,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出游戏的‘境’。观众跟着你,不是看热闹,而是在解谜,在思考。这是一种不同的,但同样有价值的体验。”
受到墨余的鼓励,洛茗月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几段录制效果相对最好的实况片段稍作剪辑,配上了清晰的字幕以弥补她解说的不足,然后以《冷静分析流:带你解读〈乡野拾遗〉背后的民俗细节》为题,发布到了工作室账号和个人的视频空间。
发布之后,她几乎是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刷新一下后台,心情忐忑不安,既期待反馈,又害怕看到负面评论。
最初的评论并不多,但风向却出乎她的意料:
“哇,这个UP主好安静,但是观察好仔细!”
“终于有个不鬼叫的主播了,能安心看游戏内容了。”
“关于‘问米’时辰和星象对应的分析有点东西,UP主是相关专业的吗?”
“虽然话少,但句句在点上,这种冷静推理的感觉好棒!”
“字幕很用心,解决了UP主声音小的问题,好评!”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太闷了吧,都快睡着了。”
“主播多说几句话啊,互动一下嘛。”
但总体而言,正面评价占据了主流。更让洛茗月惊讶的是,有几个观众甚至在她的视频评论区展开了关于某个民俗传说不同地区版本的讨论,氛围认真而友好。她小心翼翼地挑选了几个关于游戏内容的问题进行回复,文字简洁,但力求准确。这种通过文字、围绕共同兴趣进行的有限度互动,让她感觉比实时口头交流要自在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