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领着三位姑娘,穿过一条胡同,来到一家挂着“好味居”招牌的小馆子。
门脸不大,窗明几净,几张方桌擦得锃亮,透着家常的亲切劲儿。
四人落座,杨帆熟稔地招呼老板娘,点菜干脆利落:“木须肉、炒干丝、醋溜白菜、葱烧豆腐,再来个番茄鸡蛋汤!清爽点,天儿开始热了。”
点完,他笑着环视三位姑娘:“我馋啤酒了,你们呢?北冰洋汽水还是也来点‘大人的饮料’?”
“我要汽水!冰镇的!”周凤娟立刻响应,像只雀跃的小鸟。
赵澜温声道:“我也汽水就好。”
陶惠敏眼波流转,看看杨帆,唇角微弯:“你们喝汽水,我就陪杨帆同志喝点啤酒解解乏吧。”
“好嘞!”杨帆对服务员扬声道:“两瓶冰镇北冰洋,两瓶凉燕京!”
很快,菜香四溢,橙黄的汽水冒着欢快的气泡,金黄的啤酒杯壁挂满清凉的水珠。
杨帆举起酒杯,笑容爽朗:“来!第一杯,欢迎惠敏同志‘千里迢迢’来看凤娟,顺便慰问我们!也谢谢两位‘地头蛇’领路,让我这‘外来户’没在胡同里迷路!干杯!”
清脆的碰杯声响起,轻松的氛围瞬间拉满。
几口鲜香的家常菜下肚,话题像开了闸的水。
周凤娟叽叽喳喳讲着中戏排练的糗事,比如谁忘词了在台上现编,谁的道具帽子飞了。
杨帆听得哈哈大笑,适时插话打趣:“凤娟,你们舞美系是不是得常备‘502’?我看这演员比布景还不牢靠!”逗得赵澜也抿嘴笑了。
…几人聊到电影,杨帆看向陶惠敏,眼神真诚带笑:“拍电影啊,听着就带劲!虽然还没机会看正片,但能在大银幕上留下光影,这本事就够我羡慕半辈子了。”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又隐含着一点通透:
“现在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口味也刁了。我看啊,像《庐山恋》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或者能扎到人心窝子里去的片子,以后肯定更吃香!”
陶惠敏眼睛亮晶晶的:“杨帆同志对电影也这么有心得?”
“心得不敢当,”杨帆摆摆手,笑着摇头,“就是爱看,瞎琢磨。我觉着吧,好电影就像这桌菜,”
他指了指桌上的菜,“故事是主料,得有味儿(木须肉);表演是火候,得恰到好处(葱烧豆腐);导演是掌勺的,把握全局(番茄汤)。缺一不可!特别是演员,”
他看向赵澜、周凤娟二人,目光清澈,“演到让我们观众忘了这是陶惠敏,只记住戏里那个人,那份情,那才是真牛!”
陶惠敏被他生动的比喻逗乐了,点头赞同:“杨帆同志这话真形象!在厂里,导演也总说要‘钻进去’,要‘忘我’。”
“我觉得自己还嫩着呢,所以这不,厚着脸皮来中戏‘偷师’了嘛。”她语气带着点自嘲的可爱。
“哎!惠敏同志,你这主意可太棒了!”杨帆立刻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语气热情而真诚,“戏曲的底子是你的根儿,独一份的韵味!
“中戏这地方,好东西多啊,话剧的爆发力,舞台的想象力,导演的全局观…你这就是‘吸星**’啊,博采众长!”
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发亮,“艺术这玩意儿,路子越广,根扎得越深,将来能开的花才越惊艳!我看好你,绝对前途无量!”
这话说得既肯定又鼓舞,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直率热情,毫无酸腐气。
陶惠敏听得笑容灿烂,脸颊微红:“谢谢杨帆同志!借你吉言啦!”周凤娟也在一旁起哄:“就是就是!惠敏将来肯定是大明星!”
话题如溪水遇石,自然转折流畅。
看到周凤娟,杨帆立刻“调转枪口”,佯装严肃:“凤娟同学!听见没?你这‘地主婆’责任重大!”
“惠敏同志的学习生活起居就交给你了!排练再忙也得把我们‘未来之星’照顾好,不然…”
他故意拖长音,眨眨眼,“不然我写个剧本,让你演个天天迷路的小迷糊!”
“哎呀!杨帆你太坏了!”周凤娟笑着“抗议”,作势要打他。赵澜看着他们闹,眉眼弯弯。
几人谈到杨帆改稿子的事情,杨帆瞥见玻璃窗映出自己的黑眼圈,立刻自嘲叹气:
“唉,刘编辑说我稿子写得‘血淋淋’,我看我这脸色也快差不多了。熬的!瞧这黑眼圈,跟熊猫借了墨镜似的。
“惠敏同志,你们演员要这样,导演是不是得喊‘卡!妆花了!’?”
这夸张的比喻和关联对方专业的调侃,引得陶惠敏噗嗤一笑:“杨帆同志,那你可得悠着点,文字工作者也得注意‘门面保养’呀!”
……
整个晚餐,四人吃得很开心,杨帆接地气,懂得多又不卖弄,将小饭馆的气氛烘托得温暖又欢乐。
他不是刻意控场,却自然而然成了那个让空气都活泼起来的中心。
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杨帆爽快地结了账。
夕阳的金辉温柔地洒满街道。他把三位姑娘送到公交站。
“下周排练厅,别忘了啊杨帆!”周凤娟跳上车,还不忘从车窗探出头叮嘱。
“放心!忘不了!我还等着看‘地主婆’的精彩表现呢!”杨帆笑着挥手。
赵澜挥挥手说道:“路上小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