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泄十六年,黄河水患刚过,河滨芦苇荡浸着浑浊泥水,风掠过水面时,裹挟着的不是水汽,而是刺骨的杀意。风萧萧兮江水寒,又是一场战争将要展开。
十七岁的太甲微身披不合身的犀兕甲——那是父亲王亥生前的战甲,肩甲处还留着一道箭痕——青铜剑斜挎腰间,剑鞘上刻着的“亥”字在残阳下泛着冷光。他站在河畔高台上,身形尚显单薄,却脊背挺直如松,身后三千部落族人严阵以待,目光却都不自觉落在这位少年首领身上,带着几分敬畏与期许。身前跪着的河伯部族使者,双手高举刻有河神图腾的玉璧,额头抵着潮湿的地面,呼吸都不敢过分急促。
“将士们,三年前,我父殷侯王亥带着商族牛羊,赶赴有易氏交易,只想换些粟种养活族人,却被绵臣那奸贼设计诱杀。”太甲微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越,却字字泣血,手按在剑鞘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不仅杀了我父,还将他肢解分尸,残忍至极!我商族使者求还骸骨,竟也被他斩了头颅,悬挂在木杆之上!”
急风裹挟着他的声音传遍河畔,商族将士们握紧了兵器,眼中怒火熊熊。三年来,太甲微隐忍韬晦,白天跟着族中长老学兵法,夜里对着父亲的战甲落泪,连睡觉时都抱着那半块染血的衣角——那是使者唯一带回的遗物。如今他终于等到时机,河伯部族首领感念帝泄仁德,更恨绵臣霸道,愿派五百水军相助,助他为父报仇。
“夏后有旨,逆贼绵臣残杀邻邦首领、践踏部族情谊,实乃逆天之举!”太甲微拔剑出鞘,剑刃映着日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少年的眼神却比剑刃更坚定,“今日我借河伯之师讨贼,凡诛敌者,赏粟百石、赐田十亩;若能擒得绵臣余党,赏青铜剑一柄!此役,只为父报仇,只为还天下一个公道!”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震河川。三日后,联军兵临有易氏都城下。绵臣站在城楼,看着城下领头的少年,眼中满是轻蔑:“黄口小儿也敢来送死?你父王亥私通我部族女子,我杀他乃是清理门户,你若识相,速速退去,否则连你这小崽子一起宰了!”
“一派胡言!”太甲微勒住马缰,少年的脸庞因愤怒而涨红,却不见半分慌乱,“我父一生忠厚,走南闯北只知交易,从未辱没商族名声!你为夺我族牛羊,编造谎言害他性命,今日我便要替父报仇,替天行道!”
话音落,他抬手一挥,身后弓箭手箭雨齐发,密密麻麻钉在木质城墙上。绵臣忙命士兵举盾防御,可河伯部族士兵熟悉水战,趁着夜色从城侧小河沟偷渡,用渔叉撬开城墙缝隙。太甲微一马当先,手中青铜剑虽沉重,却每一次劈砍都精准狠辣——那是他练了三年的剑法,每一招都想着为父报仇。
不到半日,城门被撞开,联军蜂拥而入。太甲微在宫殿大殿内堵住了欲逃的绵臣,少年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却没有被怒火冲昏头脑。“你害我父,辱我族,今日我不杀你全族,是遵夏后仁德之命,但你必须血债血偿!”三招过后,青铜剑刺穿绵臣胸膛,太甲微看着他倒在血泊中,却没有半分快意,只觉得心中那块压了三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城破时,蓟芸抱着年幼的儿子躲在偏室,见太甲微进来,浑身颤抖却仍护着孩子。太甲微看着那孩子惊恐的眼神,想起三年前自己失去父亲时的模样,心中一软:“孩子无罪,我会让商族长老抚养他,教他读书识字,远离纷争。你是逆臣家眷,按律当为奴隶,但我不罚你做苦役,只需在族中织葛布赎罪。”
消息传到槐里宫,帝泄正坐在殿内批阅竹简,案上放着刚送来的新粟——那是商人部族去年进贡的种子种出的粮。他看着战报,手指轻轻敲击案几,良久对太史令说:“太甲微年少却有仁心,报仇而不滥杀,商人部族有此首领,未来可期。”
“夏后英明,只是商人势力日渐壮大,要不要派人约束?”太史令躬身问道。
帝泄摇头,目光望向窗外庭院里的梧桐,叶片正随风轻摇:“各部族如草木,需相互制衡方能生长。太甲微虽有才干,却知敬畏礼法,只要他不逾越本分,便让他护着商族好好发展吧。”
五年后,帝泄二十一年,槐里宫迎来东夷各部族首领。彼时东夷与华夏常因土地争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议事殿内,帝泄端坐于王位,玄色龙纹朝服衬得他面容温和却自带威严,两侧文武大臣手持玉圭,神色肃穆;东夷首领们穿着兽皮衣裳,带着羽毛头饰,虽显拘谨,却难掩期待。
“诸位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帝泄开口,声音温和如春日暖阳,却带着能安定人心的力量,“今日召你们来,不为追责,只为寻一条华夏与东夷和睦共处的路,让两地百姓都能安稳过日子。”
为首的东夷首领起身,躬身道:“夏后仁德,我等感激。只是东夷各部散如流沙,无统一名号,常自相争斗,还被周边部族欺凌。若夏后能为我们定名立规,我等愿每年纳贡交赋,绝不再起争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