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硕的身影刚消失在教室门口,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如同烧开的水一般沸腾起来。
“我的天!这课也太爽了吧!两次逃课机会!为了蒹葭和月亮!”一个男生激动地捶了一下桌子,脸上满是兴奋。
“重点是周教授他懂啊!他不是那种死板的老古董!”旁边的女生眼睛发亮地接话,“你听到他怎么形容文献学了吗?‘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对话’、‘触摸历史的真实体温’……哇,一下子就觉得好浪漫,好高级!”
另一个角落,几个学生正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课堂内容。
“我以前一直觉得考据就是找茬挑错,没想到还能这么理解!‘理解古人如何作伪’这个角度太刁钻了!”
“感觉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从蛛丝马迹里还原真相,听起来就刺激!”
“而且他讲得一点都不无聊,那个《古文尚书》的例子,我居然全程听懂了,还觉得很有意思!”
……
更有甚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掏出了手机,在校园论坛或者班级群里实时播报:“号外号外!文献学周硕教授第一堂课圆满结束!感受:震撼!内容炸裂!观点新颖到飞起!”
“收回我之前所有对文献学的偏见!周教授成功让我对故纸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有人组团去西主楼304偶遇……啊不,请教问题吗?”
“等等!重点难道不是周教授本人吗?”一个女生双手捧着脸,眼睛闪闪发亮,“你们没注意到他讲课时的样子吗?那么年轻,却那么渊博,随手引经据典,板书还写得那么好看!这是什么神仙老师啊!”
“对啊对啊!而且他说话也太有意思了!”另一个女生激动地接话,“说什么‘楼外的蒹葭’和‘傍晚的月亮’,这也太会了吧!我们文学院的浪漫都被他一个人承包了!”
几个男生则更关注实际内容:“说真的,他讲的那个校勘四法,我感觉特别实用。以前看古籍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就是说不上来。现在总算有个系统的方法了!”
“而且他举的例子都很典型,《古文尚书》那个‘血流漂杵’的案例,我印象特别深。用四种方法一步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清晰得不得了!”
教室里的人越聚越多,后来的人好奇地问:“怎么了怎么了?周教授的课这么精彩吗?”
“何止是精彩!”一个男生夸张地比划着,“简直就是颠覆认知!我以前一直以为文献学就是死记硬背,没想到还能这么有意思!”
“最重要的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学霸推了推眼镜,“周教授讲的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特别实用。我感觉这套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古籍校勘上,做其他研究也能用得到。”
……
教室里喧闹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教学楼管理员来催人,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
所谓校勘四法,是蓝星近代历史文献学的大牛陈垣的研究成果,出自《校勘学释例》。
“释例”乃是“解释事例”或“通过事例来阐释”的意思。
此书奠定了现代校勘学的基础体系,可以称得上是校勘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本书最初在1931年发布时,以《元典章校补示例》为名,通过对《元典章》的校勘实践,提炼出了这一套系统、科学的校勘学理论。
后来应读者的要求,在重印时改名为《校勘学释例》。
平行世界并没有清朝沈刻本《元典章》,因此周硕干脆就将它套在《古文尚书》上,反正校勘理论在考据上是通用的。
这个世界的校勘学,还是需要周硕来奠基。
……
周硕开课的第一天,不但给学生们立了新规矩,还讲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这消息像滴入水面的墨汁,在京大校园里迅速晕染开来。
而其中最亮眼、最引人津津乐道的,无疑还是那史无前例的“两次逃课特权”,以及与之相伴的,充满诗意的理由。
未名湖畔,秋日的阳光透过渐黄的柳叶,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点。
三三两两的学生或坐或行,话题却惊人地相似。
“听说了吗?文献学那个新来的周教授,居然允许逃课!”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生激动地对同伴比划着,“两次!还说是为了什么‘楼外的蒹葭’和‘傍晚的月亮’!”
他的同伴,一个抱着厚厚法学教材的女生,闻言惊讶地抬起头:“真的假的?还有这种好事?我们法学院的老头们可是每节课必点名,缺勤三次直接挂科啊!”
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羡慕。
“千真万确!我室友就是文学院的,他说当时教室里掌声都快把屋顶掀了。”鸭舌帽男生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而且你猜怎么着?周教授还说,要是用来打游戏睡懒觉,就是辜负了这份心意。”
女生噗嗤一声笑出来:“这老师有点意思。那怎么判断你是去看月亮还是去睡懒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