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唐诗宋词漫话 > 第271章 七律·俄相叛国警示

唐诗宋词漫话 第271章 七律·俄相叛国警示

作者:丙叔佩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9 17:23:02

七律·俄相叛国警示

照妖镜鉴旧时波,

谍影森森祸患多。

高位沐猴藏异志,

金瓯暗蠹裂山河。

黑手频伸操傀儡,

红羊迭起舞干戈。

警钟长啸龙庭上,

根脉千秋护玉柯。

……

赏析:

一、诗史互鉴:从“他山之石”到“华夏之警”

这首七律以“俄相叛国”为引,却不止于评述外事,而是借他山之石,照见华夏根基的守护之道。其笔法深得唐诗“即事抒怀、以史鉴今”之精髓——如杜甫《咏怀古迹》借昭君故里叹家国飘摇,陆游《书愤》凭“楼船夜雪”忆山河破碎,皆是于具体史事中提炼永恒的家国忧思。此诗亦然,将“俄事”化作一面“照妖镜”,既照见他国之祸,更映出华夏需警惕的暗礁,而贯穿始终的核心,正是对“中华民族传承不可割裂”的深切扞卫。

首联“照妖镜鉴旧时波,谍影森森祸患多”,起笔便立起“历史镜像”的维度。“照妖镜”的意象,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的智慧——唐太宗以“三镜”论治国,欧阳修编《新五代史》以戒后世,皆在说明:历史的价值,正在于揭穿伪装、预警祸患。“旧时波”看似指俄相叛国的旧案,实则暗合华夏历史上无数“内鬼”之祸:南宋秦桧暗通金国,使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致中原百姓再遭兵燹。这些“波”从未随时代远去,正如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诗人以“谍影森森”四字,将无形的背叛化作有形的阴霾,让人想起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开篇便奠定“居安思危”的基调。

二、内外之患:从“沐猴冠冕”到“黑手操弄”

颔联“高位沐猴藏异志,金瓯暗蠹裂山河”,直击“内鬼”之害,其讽刺之锐,堪比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冷峻。“沐猴而冠”典出《史记·项羽本纪》,本指虚有其表者,诗人借来形容身居高位却心怀异志的叛国者,既点出其“高位”的伪装性,又揭破其“异志”的背叛本质——这让人想起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中“时穷节乃见”的对照:真正的脊梁在危难中挺立,而“沐猴”之辈却在权位上蛀蚀国本。

“金瓯”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白居易以“金瓯已缺总须补”喻国土完整,辛弃疾以“金瓯半缺”叹中原未复。此处“金瓯暗蠹”,将叛国者比作暗中蛀蚀国家的蠹虫,其危害远超明火执仗的敌人——外敌尚可众志成城抵御,而“暗蠹”却能从内部瓦解“金瓯”的坚实,最终导致“裂山河”的悲剧。这让人想起明末清初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与根基的崩塌,诗人正是以“裂山河”三字,警示“内鬼”之害不仅在国土,更在民族精神的根基。

颈联“黑手频伸操傀儡,红羊迭起舞干戈”,转向外部势力的干涉,其批判之深,承继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忧愤。“黑手”是对外部干涉势力的形象喻指,让人想起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警惕——古之“天狼”,今之“黑手”,本质皆是觊觎华夏的外患。“操傀儡”三字,点破外部势力惯用的伎俩:不直接出兵,而是扶持内部代理人(即前联的“沐猴”),借“傀儡”之手搅动他国风云,这与近代史上列强在中国培植军阀、分裂国土的行径如出一辙。

“红羊劫”是中国传统谶纬中的凶兆,指丙午、丁未年的战乱(“红羊”为“丙丁火”与“未羊”的合称),唐人殷尧藩曾以“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警示战乱之苦。诗人用“红羊迭起”,并非迷信谶语,而是借这一意象喻指“内鬼”与“黑手”勾结时,国家极易陷入“舞干戈”的动荡。从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勾结契丹,到近代日本扶持伪满洲国,历史反复证明:外部干涉若与内部背叛结合,必致“干戈四起”,而最终承受苦难的,永远是无辜百姓与民族根基。

三、根脉之守:从“警钟长啸”到“千秋玉柯”

尾联“警钟长啸龙庭上,根脉千秋护玉柯”,收束全诗,将忧思化作行动的呐喊,其立意之高,堪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龙庭”自古喻指华夏中枢,从《史记》中“勒石燕然”的汉家威仪,到唐诗中“龙庭但苦战”的报国壮志,“龙庭”始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警钟长啸”四字,不仅是对俄事的反应,更是对华夏子孙的警醒——正如唐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这声“长啸”里,有对历史教训的铭记,更有守护家国的决绝。

“根脉千秋护玉柯”是全诗的灵魂,也是对“中华民族传承不可割裂”的点睛之笔。“根脉”直指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孔孟的“仁义礼智”到屈原的“上下而求索”,从汉唐的“兼容并蓄”到宋明的“格物致知”,这些精神基因构成了民族的“玉柯”。“玉柯”一词,化用自李白“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美玉埋深矿,明珠出浊泥”的比喻,将民族根基比作坚韧温润的玉质枝干——唯有守护这“根脉”,才能让“玉柯”历经风雨而不倒。

这让人想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追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会老去,王朝会更迭,但民族的“根脉”若在,“玉柯”便会不断生长。诗人以“千秋”二字,强调守护根脉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代代相传的使命——正如明清之际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担当,每个时代都需以自身的行动,为“根脉”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抵御“暗蠹”的蛀蚀与“黑手”的拉扯。

结语:诗为史鉴,守正方能行远

这首七律,以俄事为镜,却照见了华夏数千年的生存智慧:内防“沐猴”之蛀,外御“黑手”之扰,而根本在于“护玉柯”“守根脉”。从唐诗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到宋词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诗词的核心脉络,而这首诗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它告诉我们:民族的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时代对“根脉”的守护;唯有让“玉柯”深植于文化的沃土,才能让中华民族在惊涛骇浪中屹立千秋。

喜欢唐诗宋词漫话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唐诗宋词漫话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