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银线斜斜切割着黄浦江面,江风裹挟着湿气撞在“智慧城市”试点园区的玻璃幕墙上,留下蜿蜒的水痕。林砚之攥着检测报告的手指泛白,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告灯与窗外的闪电遥相呼应,每一次闪烁都像在叩击神经。
“林博士,第三批智能水表的漏洞还是没堵上。”实习生小苏的声音带着哭腔,眼圈通红地递过平板电脑,“已经有住户反映,凌晨三点接到设备推送的陌生广告,定位精度精确到卧室窗口。”
林砚之深吸一口气,指尖划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作为黄浦新区物联网安全项目的负责人,她盯着这个试点园区从一块空地成长为“全场景智能社区”——智能门锁记录出入轨迹,智能电表实时上传用电数据,就连楼道里的声控灯都连着云端系统。可三个月前,第一起**泄露事件爆发后,这片曾被誉为“未来生活样板”的园区,渐渐成了悬在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先切断这批水表的云端连接,用本地服务器临时接管。”她按下心头的躁郁,语速平稳,“通知物业,给受影响的住户发致歉函,承诺三天内完成设备更换。”
小苏刚转身,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安保部主任老周闯进来,手里的防爆盾还沾着雨水:“林博士,12号楼的张大爷把智能门锁砸了!说半夜听到锁里有声音,怀疑有人监听,现在正拿着扳手要拆楼道里的传感器。”
林砚之抓起雨衣就往外冲。12号楼前已围了不少住户,张大爷举着扳手站在智能门禁旁,花白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胸口剧烈起伏:“这玩意儿天天亮着灯,是不是一直在拍我们?前阵子我孙子的奶粉钱刚转出去,就接到推销电话,不是它泄密是谁!”
“张大爷您先放下扳手,有话我们慢慢说。”林砚之脱下雨衣罩在老人肩上,“这是人体感应灯,不是摄像头,我现在就拆下来给您看。”她蹲下身,熟练地拧下传感器的外壳,露出里面简单的感应芯片,“您看,没有镜头,只负责检测人体活动开灯。”
人群里有人低声议论:“可我家智能音箱确实突然说过话,当时家里就我一个人。”“我家智能秤的数据,怎么会出现在减肥APP的推荐里?”
混乱中,林砚之的手机响了,是项目合作方“智联未来”的CEO陈子墨。她走到角落接起,对方轻快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砚之,听说园区又出小状况了?其实不用这么较真,用户要的是便利,稍微让渡点**很正常,行业都这么做。”
“‘稍微让渡’?”林砚之的声音冷下来,“陈总,上周泄露的就医数据里,有位癌症患者的**被扒到网上,现在人家不敢出门。这叫小状况?”
陈子墨的语气沉了些:“我们的协议里写了,数据用于‘优化服务’,这在法律上没问题。再说,堵住所有漏洞要追加三千万成本,董事会不会同意的。”
电话挂断的瞬间,一道闪电照亮林砚之的脸,她望着园区里星星点点的设备指示灯,突然觉得那些曾象征着科技进步的光点,此刻都像窥探**的眼睛。
回到办公室已是深夜,雨势渐小。林砚之翻出三年前的项目启动文件,扉页上写着“科技服务于人,安全守护伦理”。那时陈子墨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创业者,拍着胸脯保证“每台设备都有**防火墙”。可随着用户规模扩大,为了压缩成本,他们悄悄简化了安全模块,还把“非必要数据”卖给了广告商——美其名曰“精准营销”。
“林博士,您看这个。”小苏抱着笔记本电脑进来,屏幕上是一段暗网聊天记录截图,“有人在卖我们园区的设备控制权,说一百块就能远程打开智能窗帘。”
林砚之的心沉到谷底。她点开自己的智能手表,突然发现定位功能显示“已共享至第三方”,而她从未授权过这项权限。愤怒与无力感交织着涌上心头,她猛地合上电脑,拨通了市网信办的电话。
第二天清晨,网信办的督查组进驻园区。在调取服务器后台数据时,工作人员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智联未来”不仅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还通过设备麦克风采集环境声音,用AI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作息规律。
“这已经不是技术漏洞,是蓄意侵犯**。”督查组组长指着数据记录,“你们看,这些设备明明有本地存储功能,却被强制设置为‘云端优先’,就是为了方便他们收集数据。”
消息传开,园区里炸开了锅。住户们纷纷要求拆除智能设备,原本热闹的业主群里,满是质疑和愤怒。林砚之站在园区广场的公告栏前,看着自己昨晚连夜写的致歉信,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林博士,陈子墨跑路了。”老周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张股权转让书,“他把公司卖给了一家外地企业,留下一堆烂摊子。”
林砚之只觉得天旋地转。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位癌症患者找到她时的场景,老人颤抖着拿出手机,上面是被公开的病历和恶意评论,泪水顺着皱纹滑落:“我只想安安静静治病,怎么就成了别人的谈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