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新生:康复科里的传承与希望
清晨的阳光透过康复科走廊的玻璃窗,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除了惯有的消毒水味,还隐约飘着一丝淡淡的草药香——那是叶尘今早带来的新鲜艾草,正晾在护士站的窗台上,翠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悄悄为这忙碌的科室添了几分生机。
苏瑶刚换好白大褂,就听见走廊尽头传来一阵热闹的喧哗,夹杂着脚步声和欢快的交谈声。她正疑惑,护士小张就跑过来,眼里闪着光:“苏医生,快去看看!之前那个对野菊花过敏的病人,带着锦旗来啦!”
苏瑶心里一动,快步往走廊走去。远远就看见,腰椎术后康复的周大叔正站在医生办公室门口,手里捧着一面鲜红的锦旗,红底金字格外醒目——“苗医妙手,康复助力”。他身后还跟着老伴,手里拎着一篮新鲜的苹果,脸上满是笑意。
“叶医生!苏医生!可算着你们了!”周大叔一看见走过来的叶尘和苏瑶,立刻上前两步,热情地握住两人的手。他的手很有力,掌心带着常年劳作的粗糙,却满是真诚。“之前我态度不好,还跟你们闹脾气,你们别往心里去啊!”周大叔说着,脸上露出几分愧疚,“那会儿皮肤过敏又疼又痒,我心里急,说话冲了点,现在想想真是不该。”
叶尘笑着摇摇头,拍了拍他的胳膊:“周大叔,您别这么说,当时是我们没提前查清楚您的过敏史,让您遭了罪,该道歉的是我们。”
“可不是遭罪,是享福!”周大叔连忙摆手,语气激动起来,“你们把药方换成艾草后,我每天按你们教的法子热敷,叶医生还每周来给我做推拿,不到两周,我这腰啊,就不僵了!之前起床都得老伴扶着,现在自己能翻身、能走路,昨天我还跟着老伙计们在小区里遛了一圈呢!”说着,他还特意挺了挺腰,原地走了两步,动作利落,完全看不出之前被腰椎僵硬折磨的模样。
苏瑶看着他精神矍铄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她还记得,周大叔刚过敏时,红着眼眶抱怨“苗医不靠谱”,甚至提出要停止苗医辅助调理。当时她和叶尘连夜调整药方,叶尘还特意去药材市场挑了最新鲜的艾草,手把手教护士怎么控制热敷温度,生怕再出一点差错。如今看到周大叔康复,所有的辛苦都有了回报。
“周大叔,您能康复就好。”苏瑶笑着说,“这苹果您还是带回家自己吃,我们医院有规定,不能收病人的东西。”
“这不是送礼,是我的心意!”周大叔把苹果篮往苏瑶手里塞,“你们帮我治好了腰,这点东西算什么?要是你们不收,我这心里不安稳!”正推辞着,主任拿着一叠文件从走廊那头走来,看到这热闹的场景,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周大叔,恭喜您康复啊!”主任走上前,笑着打招呼,然后举起手里的试点报告,“正好,我也有好消息要告诉大家。”
周围的医生、护士和病人都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主任。主任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苗医辅助调理试点开展一个月,共有12位病人参与,经过统计,他们的康复时间平均缩短了3天,病人满意度达到了98%!之前咱们担心的药方标准化、安全性问题,叶医生和苏医生也都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科室决定,把这个试点推广到整个康复科,以后所有适合的病人,都能享受到苗医辅助调理!”
话音刚落,走廊里立刻响起了掌声。护士小张激动地说:“太好了!之前有个术后腹胀的病人,用叶医生教的推拿手法揉了十分钟就见效了,现在推广开来,能帮到更多人!”一位正在做康复训练的大妈也笑着说:“我这老寒腿要是能试试苗医的法子就好了,西药敷着总觉得凉飕飕的。”
叶尘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一个月前,刚把苗医草药和推拿手法带进康复科时,不少人都带着怀疑的目光——有人觉得苗医是“偏方”,不科学;有人担心草药会有副作用;还有人觉得推拿手法没有统一标准,不好推广。那段时间,他和苏瑶每天加班整理药方,记录病人的反馈,反复调整调理方案,甚至还专门去市中医院请专家对草药进行检测,就是想证明苗医的价值。如今,试点成功的消息和病人的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主任,谢谢科室的信任。”叶尘接过主任递来的报告,认真地说,“推广之后,我们会继续完善药方标准,定期给医护人员做培训,确保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调理。”
苏瑶也点点头,补充道:“我已经整理好了病人评估表,从过敏史、体质到病情,都有详细的记录,这样就能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避免再出现之前的过敏问题。”
主任满意地拍拍两人的肩膀:“好,有你们在,我放心。以后康复科就靠你们多费心,把苗医这个好东西用好,为病人多办实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