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带着村长李华福,到了新港后。
老爸李华安并没有直接去工商银行取钱,他还是不相信,儿子能够在几天内就赚了六千块的巨款!
因此一定要李文远证明自己是“新港烤鱼第一人”、“调料承包商”!
走在大街上。
李华福似有意、似无意地问道:“阿远,你那些钱,真是你摆烧烤摊赚的?”
欠了一屁股债的李华安,居然能凭儿子翻身。
无论是谁,都会有好奇心。
甚至眼中还会带着敌意!
李文远拿出朱颜买给他的那包华子,里面还有几根烟没抽完,塞进李华福的手中。
“福伯,我爸这人,性子直、耳根软,平时喜欢当烂好人,也容易得罪人,咱们两家,论起关系来,还没出五服,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请你多担待。”
华子?!
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当下,这种名烟,对于李华福这种老烟枪来说,就跟茅台对于酒鬼的诱惑力一样。
“这烟太贵重了……使不得……”
他嘴里这么说,手却很诚实地接了过来。
虽然只剩了几根烟,但这也是门面啊,拿到镇长之类的领导面前,散上一根,绝对有面子!
李文远微微一笑。
这老小子,真是没见过世面,被一包抽剩了的华子,就打开了心防,怪不得一辈子也就当个村长。
他带上村长李华福,除了稳住那些债主外,更重要的,是他准备跟这个老小子搞好关系,方便他下一步的赚钱大计。
走一步,看三步。
这就是李文远上一世养成的经商风格。
在九十年代初,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这么说吧,当时的农村人口,还没有大量流入城市,里面的能人、狠人、土皇帝,层出不穷!
能威震一个村的,都是人才。
李文远笑嘻嘻地问道:“福伯,我爸借了你多少钱?”
收了烟的李华福,眼中的敌意和好奇心,也就没那么强了。
伸手不打笑脸人嘛。
“也不多,四百五十块钱,五厘的月利。”
当初李华安承包村里的鱼塘,经手人就是村长李华福,这四百五十块钱,有三百块,都是他索要的好处费,真正借出的款项,只有一百五!
五厘的月利,那就是百分之六的年息。
不算高。
李文远从裤兜里摸出六张十元零钱,再次塞进李华福的手中。
“福伯,这是今年的利息,我一次性给了,一会儿还大伙儿钱的时候,还请您牵一下头,稳定一下现场秩序,免得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和事。”
四百五的年息,是二十七元,李文远一下子就给了六十块钱!
这多出来的钱,自然也是给李华福的好处费。
拉近彼此的关系。
李华福的老脸,顿时就笑烂了。
这孩子,懂事!
比他那个老爸李华安,懂事一万倍!
实际上,李华福经手李华安承包村里的鱼塘,也没有安什么好心,真正赚钱的活儿,他这个村长大人,会轻易让出去?
开什么玩笑呢?
这中间的水,深着呢!
甚至是谁投的毒,身为烟塘村村长的李华福,心里也有了猜测,不过他肯定不会告诉李华安和李文远父子。
这可是结下死仇的事情,说出来,村里也许就会出人命官司。
收了烟和钱,李华福对李文远的态度,顿时好得跟亲叔侄似的。
“婆婆、陈姐!”
到了王老太家门口,李文远主动打了个招呼。
这是他的发家宝地,自然也是带父母过来验证的第一站。
“孩子!”
王老太笑眯眯地走上来,牵着李文远的手,“你啊,真是我的小财神,昨天你知道我赚了多少吗?”
她靠近李文远耳边,轻声道:“三百六!”
不出李文远所料,烧烤摊开得太多,营业额和利润,下降得都快,还不到他鼎盛时期的四分之一!
但就是三百六,在这个年代,也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了!
她儿媳妇陈姐的眼中,露出了羡慕嫉妒恨的神情,心里只恨自己的老公不争气,没有婆婆那么多存款。
要不然,接下这个烧烤摊的,就是她了!
“婆婆,我就说,您绝对是商业奇才,过不了多久,这烧烤摊啊,绝对能成为烧烤店,一家变两家,两家变四家,财源滚滚!”
王老太听得喜笑颜开。
这孩子,人长得帅,又懂事,说话还甜!
“那你记得每天准时送调料过来哦,很多新游客,指定要吃这个味的烤鱼和烤肠!换一种,他们连看都不看。”
两人闲聊几句后,李文远把父母介绍给了王老太。
听完李华安两口子的来意。
王老太立即把李文远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没有,把他前几天在自己家门口,摆摊卖烤鱼,又搞起调料买卖的事迹,详详细细说了一遍。
这王老太在新港,以泼辣闻名。
二十年前,李华福在电建村当公粮统计员时,还跟她打过交道,知道这老太婆的厉害。
见她把李文远当亲孙子一样的夸,心里便明白,李文远说的,绝对是真的。
告别王老太婆媳后。
李文远又带着他们,沿着临港二路、一路、电建、码头、海滩这么逛了一圈。
因为时间还早,烧烤摊都没有开张。
但大多数开烧烤摊的,都是坐地户,李文远给他们供应调料,自然也知道对方的家在哪儿。
他重点挑了几家关系较好的,敲门拜访。
一进门,就给这几家人的小孩子,塞了十块钱当红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