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插进电脑,屏幕亮起文件夹图标。刘好仃点了进去,三轮测试的日志一条条列出来,像是刚打完的渔网,湿漉漉地摊在桌上。
“来吧。”他抬头,“咱们把这网里的鱼,分分类。”
小周凑近显示器:“第一轮那个技术材料没人看的事,是不是得优先拎出来?卡了快十分钟,客户都等急了。”
老赵翻着手里的记录本:“可问题是,李工明明发了,系统也显示成功,谁也没偷懒,咋就说没收到呢?”
李工推了下眼镜:“我查过日志,文件进了公共区,但没有强制通知机制。等于你把钥匙塞门垫下面,回头说‘我放了’,人家说‘我没找’。”
“所以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方框,“是流程以为走完了,其实差一步才真落地。”
小周点头:“那归成一类?叫……信息转交断档?”
“太文了。”老赵笑,“不如叫‘送到不算,签收才算’。”
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闭环认定**。
“就从这儿开始。”他说,“不管多小的动作,只要影响客户响应时间,就算问题。咱们不追究人,只追过程——哪个环节松了扣,咱们就补哪一环。”
三人安静下来,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第二轮的问题很快浮上来。午休交接时,预警消息来了,前班人员没标记待办,接班的老赵扫了一眼列表就过,差点漏掉成都客户。
“这事儿赖我。”老赵挠头,“五分钟的事,想着晚点补,结果一忙就忘了。”
“不是忘。”刘好仃调出交接表模板,“是你不知道非得补。制度写的是‘建议简报’,不是‘必须签字’。建议和必须,差着一条沟。”
小周插嘴:“那以后加个确认栏?谁交班、谁接班、有没有讲清楚,三个人都签个字?”
“行。”刘好仃记下,“执行动作要能追踪,不能靠自觉。就像发工资,你说‘大概发了’,员工能答应吗?”
李工忽然开口:“那第三轮的缓存延迟算什么?系统报表比人工慢了五十秒,这种误差能避免吗?”
“这是个好问题。”刘好仃切换到后台同步设置页面,“系统每十分钟拉一次数据,中间的时间差就是盲区。我们信它,它却没实时更新。”
“那要不要改成分钟级同步?”小周问。
“成本高,还占资源。”李工摇头,“而且万一网络抖一下,反而更乱。”
刘好仃沉默几秒,突然起身走到白板另一侧,画了两条平行线。
“一条是系统自动记录,一条是人工定时核对。”他指着两线之间,“每天八小时,每小时一次人工打卡,发现偏差就标红。双轨跑,不怕偏道。”
老赵笑了:“跟火车似的,司机看表,调度也看表,谁慢了都瞒不住。”
“对。”刘好仃点头,“机器有机器的节奏,人有人的判断。合在一起,才稳。”
讨论继续推进。郑州客户失联后,短信发送成功,但无法确认是否真正触达手机端。
“这个问题有点虚。”小周皱眉,“我们总不能打电话问客户‘您收到短信了吗’吧?”
“可风险就在这一环。”刘好仃回放当时操作流程,“我们做了动作,但不知道结果。就像寄信不查签收,只能祈祷对方拆了。”
李工提出:“可以加个送达回执功能,类似邮件已读提醒。”
“技术可行,但运营商不一定支持。”小周摇头,“而且有些手机自带拦截,根本进不去。”
刘好仃想了想:“那就换个思路——重要的回访请求,除了短信,再加一条语音播报。自动拨一个空号,把内容念一遍。”
“听起来像骚扰电话?”老赵迟疑。
“只用于红色预警。”刘好仃强调,“宁可多响一声,也不能让客户听不见。”
小周笑出声:“那咱们以后是不是还得给语音配个温柔女声?‘您好,这里是玻璃厂刘师傅,想跟您聊聊窗户的事儿……’”
屋里顿时一静,随即爆发出笑声。
刘好仃也咧了下嘴:“你要是愿意配音,我报销耳机。”
笑过之后,气氛轻松了些,但问题依旧摆在眼前。
四类问题逐渐清晰:
一是权限流转漏洞——该看到的人没看到;
二是人为执行惰性——该做的动作打了折扣;
三是数据源不同步——系统与人工记录对不上;
四是信息触达不可验——发出去了,但不知有没有到。
“不能再按零碎修。”刘好仃合上笔记本,“得分类治理,每个问题归到责任人头上。”
他翻开新本子,写下标题:《V2.1优化建议草案》。
“小周,你负责流程标注。”他指了指第一类问题,“所有协作动作,必须标明接收方、截止时间、反馈方式。谁没完成,系统自动提醒上级。”
小周点头:“我可以把关键节点做成弹窗确认,不点‘已完成’就不算闭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